<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周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作者是苏联的费奥多罗夫 ,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段趣事,展现了儿童求知若渴和惊人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单元课文语言很有特点,像《手指》用风趣语言展现五个各具特色的手指形象,让读者能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童年的发现》中作者用自我调侃的语言安慰自己,充满幽默。这些风趣语言使文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内容,感受作者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园地八要求同学们体会表达特点并仿写:给出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把中指、无名指、食指分别比作关公、关平、周仓,形象写出它们关系;把体操运动员比作敏捷猴子,突出动作灵巧。仿写时需运用比喻修辞描述情景,如“游子回到家乡,像倦鸟归巢,眼中满是眷恋与安心”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周已下发基础知识过关小资料,涵盖重要知识点,是巩固孩子学习成果的重要材料。请家长们在百忙之中抽空督促孩子本周内完成所有基础内容的学习与过关,帮助孩子查漏补缺 。完成后,请在过关栏签署您的名字,以便我们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p> <p class="ql-block">Unit12. Where did you go?</p><p class="ql-block">一、词汇</p><p class="ql-block">forest 森林</p><p class="ql-block">museum 博物馆</p><p class="ql-block">note 笔记</p><p class="ql-block">ask 提问;询问 </p><p class="ql-block">question 问题</p><p class="ql-block">east 东边;东边的</p><p class="ql-block">wait 等待</p><p class="ql-block">二、重点句型/语法点</p><p class="ql-block">Where did you go?</p><p class="ql-block">你去哪里了?</p><p class="ql-block">We went to the mountains.</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爬山了。</p><p class="ql-block">What did you do?</p><p class="ql-block">你们做了什么?</p><p class="ql-block">We took pictures.</p><p class="ql-block">我们拍了照片。</p><p class="ql-block">三、话题与功能</p><p class="ql-block">本单元的话题是学校郊游,主要谈论自己或他人的旅游或活动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周我们获得了“月美教室”和“文明班级”称号,这份荣誉离不开每一位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也凝聚着孩子们的努力。未来,让我们继续携手,共同为孩子们营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创造更多佳绩!再次衷心感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正是运动的好时机!适量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愉悦身心。建议您鼓励孩子每天抽出半小时跑跑步、打打球,或是和家人一起散步、做亲子运动,阴雨天也可以进行跳绳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周的升旗仪式围绕期末复习展开,为同学们指明了冲刺方向。在这关键时期,学校对复习提出了多方面要求:一是合理规划时间,制定每日复习计划表,有序推进各科知识点梳理;二是注重查漏补缺,整理错题本,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三是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备考状态,避免因压力产生焦虑情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末冲刺阶段是检验一学期学习成果的重要时刻,每一分努力都至关重要。希望家长们能与孩子共同制定复习计划,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监督孩子高效完成复习任务,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通过家校的紧密配合,孩子们一定能在期末取得理想成绩,为本学期画上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周,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类副科已陆续开展考察工作,旨在全面检验同学们的综合素养与课程学习成果,预计下周所有副科考察将全部完成。此外,本学期所有新课内容已顺利结束教学,从下周起,各学科将正式进入全面复习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不仅需要同学们对本学期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强化巩固,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监督。建议家长协助孩子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学习;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孩子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期末挑战。让我们家校携手,助力孩子高效复习,在期末考试中发挥出最佳水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周的研学活动圆满结束,许多同学积极撰写并提交了研学心得,字里行间展现出对知识的思考与收获,在此特别表扬这些认真总结的同学!本周五,我们开展了研学汇报会,同学们在会上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需要强调的是,研学并非单纯的游玩,而是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拓宽视野、深化知识。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同学通过研学活动学有所获,也感谢家长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配合!</p> <p class="ql-block">本周光盘之星:</p> <p class="ql-block"><b>切记:最近流感严重,不能带病上课,有流感要及时跟老师报备!</b></p><p class="ql-block">1️⃣不带零花钱来学校,家长朋友们要追踪孩子零花钱是用处,同时监督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p><p class="ql-block">2️⃣语文课每个孩子需要准备一支红笔,一支蓝笔,一支黑笔。自己准备好,不要上课的时候找别人借。</p><p class="ql-block">3️⃣坚持晨读10到15分钟,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p><p class="ql-block">4️⃣孩子们每天都要系好红领巾,穿成套校服,不迟到!</p><p class="ql-block">5️⃣请家长们注意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消防安全、极端天气应对等安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落实监护责任,做好孩子周末安全防范工作哦!</p><p class="ql-block">6️⃣孩子们周末记得及时修剪过长的头发和指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全国卷高考作文及设计思路</b></p> <p class="ql-block">设计思路:</p><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p><p class="ql-block">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Ⅱ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p><p class="ql-block">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即便学生记不下全诗,单看所选诗句与诗题也能发现,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p><p class="ql-block">本题注重传情达意,无论议论、记叙、抒情,还是史论、评论、杂感,乃至创作、非虚构写作……都要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p><p class="ql-block">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痼疾的反拨,回应了语文教育中“真实表达”的核心诉求。</p><p class="ql-block">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试题的设计也正是“民族魂”的语文表达!</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本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p><p class="ql-block">在“梦的赠予”这一情境中,“梦”和“赠予”是两个关键要素。如何理解“梦”?材料开头引用的三句古诗对此作了提示。这三句诗分别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三首诗均为经典名篇,且都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三句诗有着内在的层次:“昨夜闲潭梦落花”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我欲因之梦吴越”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求其友声”之意;“铁马冰河入梦来”原诗则以一人之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由此,这三句诗为考生拉开了一个理解、构思、表达的空间。它们提示考生注意:“梦”既有具体性的一面即“梦境”,又有普遍性的一面,是为“梦想”。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p><p class="ql-block">“赠予”是本试题写作情境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赠予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考生并不陌生,但与“梦”结合,就带有浓厚的想象性质。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梦的赠予”这一情境的想象性,而想象力的发挥,又恰恰需要基于日常经验,审视“赠予”的核心意蕴:赠予包含着施赠者、受赠者和礼物,礼物的流动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先前未有的联结。材料提示考生注意,在将梦赠予他人之前,我们“讲述”“记录”“实现”……的都还是“自己的梦”,正是通过“赠予”,梦不再仅仅是我们之事,而也成了他人之事,成了对于“他人”来说的“自己之事”。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通过“梦的赠予”实现“我们—他人”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而且心中有他人。</p><p class="ql-block">考生还需要注意材料所提示的“梦”的独特意味。其一,梦中有“感受和期冀”,梦并非抽象概念的逻辑运作,而是关联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多个层面;其二,梦的独特又在于其个性化,在于梦和做梦者个体生命的紧密交织,在于梦呈现的是“我们的”感受和期冀;其三,梦是一种行为,是“做梦”,是向着未来开放的,能够以无拘无束的想象突破藩篱,“打开更浩瀚的天空”。</p><p class="ql-block">本题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宽广空间。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或“我们将会怎样”;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考生可以偏于议论,也可以借叙事展现思考、抒发情感;只要基于“梦的赠予”这一情境展开,就在本试题的立意范围之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