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有些时间,闲来无聊看了一些短剧,看完之后,我对当下的短剧情况有一些自己的感慨和见解,我个人觉得当下的短剧有以下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文化失真: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割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对“宫廷文化”的扁平化消费</p><p class="ql-block">宫斗剧将古代女性生存困境简化为“争宠工具”,却忽视真实历史中女性在文学、艺术、政治领域的多元角色(如班昭、李清照)。真正的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短剧却将女性价值捆绑于“依附男性生存”,本质是对古典文化的矮化与扭曲。</p><p class="ql-block">对比反思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悲剧源于时代局限,却展现了女性才情与人格光辉;而短剧的“宫斗爽感”只剩算计,毫无人文厚度。</p><p class="ql-block">2. 现代表皮下的封建遗毒</p><p class="ql-block">穿现代装行“跪拜道歉”“扇耳光撕逼”等情节,暴露出创作团队对“现代文明”的认知停留在“服装换装”层面。真正的现代价值观强调平等、法治、人格独立,而短剧却用“下跪服软”“以暴制暴”解决冲突,实质是用“伪现代”包装“封建糟粕”,误导观众将“暴力”等同于“爽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逻辑崩坏:脱离生活的叙事闹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家庭关系的反常识解构</p><p class="ql-block">短剧为制造冲突,让姐妹、母女为“父爱/夫爱”互相陷害(如姐姐下药毁妹妹清白),却无视中国家庭“一损俱损”的现实逻辑。现实中,家族成员的名誉与利益紧密捆绑(如一人违法影响子女政审),而短剧将家庭矛盾极端化为“个体恶斗”,既违背人伦常理,也消解了家庭作为“情感共同体”的文化内核。</p><p class="ql-block">现实映射 :《都挺好》中苏家人的纠葛源于观念冲突,却始终暗含血浓于水的羁绊;短剧的“全员恶人”设定,不过是用“反家庭”博眼球的流量策略。</p><p class="ql-block">2. 职场身份的降智化想象</p><p class="ql-block">霸道总裁“听谗言就黑化”“被下药如喝水”的设定,本质是对职场精英的侮辱性简化。真实商业世界中,管理者的决策依赖信息搜集、风险评估与团队协作,而短剧将总裁塑造为“情绪化巨婴”,既是对观众智商的蔑视,也暴露了创作者对职场生态的无知。</p><p class="ql-block">典型反差 :《精英律师》虽有艺术加工,但角色逻辑仍基于法律行业基本规则;短剧的“总裁脑残”则是彻头彻尾的叙事偷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价值误导:用“极端冲突”毒化社会认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女性友谊的污名化书写</p><p class="ql-block">“闺蜜抢男友”的烂梗将女性群体刻画为“天生竞争者”,刻意强化“雌竞”焦虑,却掩盖现实中女性互助的主流(如职场女性互相提携、闺蜜支持创业等)。这种叙事不仅破坏性别团结,还向年轻观众灌输“女性之间难以建立真诚友谊”的错误认知,与“她时代”倡导的性别平等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数据反驳 :据《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67%的女性认为“女性同事/朋友是职场重要支持力量”,短剧的“闺蜜背叛”不过是极小概率事件的放大镜效应。</p><p class="ql-block">2. 复仇叙事的思维驯化</p><p class="ql-block">重生/逆袭剧情中,主角“必须亲自斗恶”的设定,实则在培养观众的“受害者思维”——仿佛面对不公唯有“以恶制恶”,却忽视法律途径、社会支持等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爽感依赖”会削弱观众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能力,形成“遇事即暴躁,解决靠极端”的思维定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行业警示:当“文化快餐”成为精神鸦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短剧的问题本质是资本驱动下的文化速食化:为压缩成本、迎合下沉市场,用“极端冲突-即时爽感”的公式批量生产内容,却牺牲了文化作品应有的思想性与现实关怀。这种模式不仅会导致观众审美退化(如认为“逻辑严谨=拖沓”),还可能潜移默化地扭曲社会价值观(如将“算计”视为生存常态,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捷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破局钥匙:短剧需要“文化正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向真实生活取材:关注女性职场奋斗、代际和解、社区公益等真实议题,让短剧成为现实的“微缩镜”而非“哈哈镜”。</p><p class="ql-block">2. 重塑角色逻辑:总裁、普通人都应有符合身份的行为逻辑,拒绝“为冲突而降智”的创作惰性。</p><p class="ql-block">3. 激活文化基因:挖掘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修身为本”等智慧,而非滥用“宫斗”“宅斗”等糟粕元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短剧的长度不该是“低俗”的遮羞布,当行业愿意为“文化质感”放弃部分流量红利,才能真正让这种新兴艺术形式承担起应有的社会价值——毕竟,观众需要的不是“颅内高潮”的短暂快感,而是能在心里留痕的真诚叙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