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吕东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房地产公司违约案中,司法人员集体“闯红灯”的默契令人震惊:法官拒绝类案检索,将“同案同判”原则践踏为司法任性的遮羞布;再审法庭以“调解结案”为由驳回诉求,将程序正义釜底抽薪;检察机关对“判决内定”质疑避而不谈,以“信访回复”掩盖监督失职。这种“组团违法”现象,本质是司法系统内部对法律底线的集体消解。其背后既是“法不责众”心理的蔓延,更是制度约束失效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一、司法权力的“集体越界”:从程序违法到实体不公</p><p class="ql-block">《民事诉讼法》第200条的虚化:再审程序的滥用</p><p class="ql-block">再审制度本为纠正错误判决而设,但本案中,中院再审法庭:</p><p class="ql-block">以“调解结案”为由拒绝纠错:调解仅终结诉讼程序,未消灭实体争议。企业违约事实清楚,再审审查应以法律适用与事实认定为准,而非程序形式(《民事诉讼法》第206条);</p><p class="ql-block">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庭审中,企业当庭承认“利用股东身份制造重大误解”,法官却未对此关键自认展开调查,反而以“调解不影响再审”为由驳回诉求,违背《民事诉讼法》第13条“司法公正”原则。</p><p class="ql-block">《民法典》第6条的背离:公平原则的沦丧</p><p class="ql-block">企业通过“月供换房”政策截留业主资金(100元→45元→11.25元),法官却认定其“未根本违约”,甚至支持企业“按月支付”的辩解。这种裁判逻辑:</p><p class="ql-block">无视合同目的落空事实:业主缔约核心目的是获取月供现金流,企业行为已导致该目的完全落空(《民法典》第563条);</p><p class="ql-block">违背公平原则:将企业恶意违约包装为“商业调整”,实质是司法权对资本利益的倾斜性保护。</p><p class="ql-block">二、检察监督的“集体失声”:从法律监督到程序空转</p><p class="ql-block">《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第72条的虚置:监督职责的异化</p><p class="ql-block">检察机关对原审判决五大硬伤(如歪曲事实、回避核心法条)视而不见,反而:</p><p class="ql-block">拒绝启动监督程序:对“企业变卖资产、转移资金”等新证据未依法调查,甚至以“不符合受理条件”为由粗暴拒收材料;</p><p class="ql-block">以“信访回复”替代法律文书:对“判决内定”“利益勾结”等核心质疑避而不谈,违背《规则》第47条“公开听证”要求。</p><p class="ql-block">《刑法》第399条的漠视:司法渎职的纵容</p><p class="ql-block">司法人员集体“失忆”于“约定优先”“禁止反言”等基本原则,甚至抄袭企业答辩状内容作为判决依据。这种行为已涉嫌《刑法》第399条“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但实践中:</p><p class="ql-block">追责机制缺位:对“故意违背事实与法律”的行为,鲜有司法人员被问责;</p><p class="ql-block">考核指标扭曲:地方法院为追求“调解率”“结案率”,默许司法人员通过“程序空转”规避实质监督。</p><p class="ql-block">三、制度纵容的深层病灶:从“潜规则”到“明规则”</p><p class="ql-block">司法地方化的痼疾</p><p class="ql-block">企业通过“土地开发”“税收贡献”等利益纽带,与地方司法机关形成利益共同体。法官在裁判时,往往需权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而后者常被异化为“地方利益保护”。</p><p class="ql-block">司法责任制的“软化”</p><p class="ql-block">《法官法》《检察官法》虽规定司法人员违法责任,但实践中:</p><p class="ql-block">错案追究标准模糊:对“同案不同判”“程序空转”等行为,缺乏刚性追责机制;</p><p class="ql-block">内部监督流于形式: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备案审查”常沦为“程序走过场”,难以形成有效制约。</p><p class="ql-block">四、破局之道:以制度刚性约束司法任性</p><p class="ql-block">强化类案检索的“强制力”</p><p class="ql-block">建立全国统一的类案检索数据库,将“同案不同判”纳入司法绩效考核,倒逼法官遵循《民法典》第10条“习惯优先”与第465条“合同相对性”原则。</p><p class="ql-block">完善检察监督的“牙齿”</p><p class="ql-block">明确检察机关对新证据的审查义务,对“不予受理”决定强制要求书面说理,并纳入上级检察院备案审查范围;对涉众型案件(如本案涉及全国数千户业主)实行“公开听证+网络直播”,以程序透明倒逼实体公正。</p><p class="ql-block">根除司法地方化的“病灶”</p><p class="ql-block">推广“异地审查”“提级管辖”制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人员与企业存在利益关联的,实行“终身追责”与“利益回避”。</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司法人员“组团闯红灯”的现象,本质是制度失效与人性弱点的合谋。当“法不责众”成为潜规则,当制度约束沦为纸面文章,司法公正必然沦为权力寻租的牺牲品。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司法改革,方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否则,“法律至上”终将成为一句空谈,而司法腐败的毒瘤,将吞噬整个社会的信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