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即承载着纪念屈原、驱邪祈福等文化内涵,也与《易经》的哲学智慧深度交织,下面从天象、卦象、数理及习俗几方面阐释端午节的易经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一、天象:端午节对应的天象是“飞龙在天”,从二月二“龙抬头”时,苍龙七宿的角宿初现东方地平线到端午的苍龙七宿升至正南天空中央位置,达到全年的“中正之位”,即形成了“飞龙在天”之象,寓意吉祥与力量。龙舟竞渡的习俗即源于对龙星的祭祀,也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二、卦象:从不同视角来阐析端午对应的卦象,会得出不同的解读。从天象知悉,端午对应乾卦的第五爻“飞龙在天”,象征阳气最盛、能量最强、事物发展的鼎盛时刻。另从“十二消息卦”的角度,五月对应“姤卦”,其卦象为乾上巽下,寓意阳气达极盛时阴气悄然萌动,是阴阳转换的节点,预示阴柔初现、阳气渐退的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三、数理:端午节(五月初五)的数学“五”对应《易经》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是阳刚数字,端午节是双“五”叠加为“十”,在易经数理中,“十”象征“天地之数”的圆满(如河图洛书中十为地数之极),端午双五的数字组合,隐含古人对“盛满而不溢”的平衡追求。</p> <p class="ql-block">四、习俗:①端午节佩戴五色绳(青、红、黄、白、黑)对应五行,体现《易经》中五行调和、能量平衡的哲学思想。②挂艾草,艾草属阳,其香气对应巽卦(象征草木、风),端午挂艾草(常取7根,7为艮卦止邪之数),以阳物驱阴邪,契合易经“以阳制阴”的思维;③饮雄黄酒也是同理,雄黄性温属阳,既借阳刚之气压制“五毒”(蛇、蝎等属阴邪之物),又暗含姤卦“防微杜渐”的警示。④端午吃粽子是必不可缺的,粽子用粽叶(阴)包裹糯米(阳),外形棱角对应“天圆地方”,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养生观,也隐喻“藏纳能量、孕育新生”的生命观。</p><p class="ql-block">五、 “变通”的节日内核: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端午节从最初的天象祭祀,演变为今日的集祈福、饮食、游乐为一体的节日,本身就是“变易”思想的体现,顺应时势而传承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 总之,端午节的易经文化内涵,体现了将天文规律、易经哲学与生活习俗融合的智慧结晶,从卦象到数字,从习俗到器物,其内核始终围绕“平衡、转化、变易”的易经思想,同时也启迪我们顺应自然,敬畏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