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之光:三(8)班的责任觉醒

烛心呢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这个时代的孩子都是娇娇宝贝,凡事都是等靠要。可最近在我们三8班发生了两件事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一</span>学生自发处理呕吐物,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关键时刻,孩子们的挺身而出,实在是让人震撼,让人感动。也许,这就是新时代少先队员的责任与担当;也许,他们的精神与勇气只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我正在上课。不知道为什么,只见何玟泉突然起身拿着起拖把走向雷芷珊,二话没说开始捣腾,我才反应过来,这孩子由于身体不适呕吐了。我还没来得及说话,紧接着几个孩子拥上来,拿扫把的,拿撮箕的,拿纸巾的,拿水的,孩子们忙个不停,全然不需要我的提醒和帮助。再看看邻座,有的一脸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有的站起来,踮着脚,看热闹;有的捂着鼻子,做恶心状……此情此景,我真的很无语。难道何玟泉,杜雨辰,还有几个帮忙的孩子不是娇娇宝贝?可忙碌的他们,完全沉浸在眼前的劳动里,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没有一丝的嫌弃与不满,更没有人注意到在一旁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我。我的心里涌起一阵阵骄傲,这就是我38班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独有偶。第二天进餐排队时,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件——倪诗涵又吐了。有的孩子已经下楼了,有的孩子视若不见,有的孩子避之不及,可游陈画,夏一洛,张芊芊三个小姑娘毫不犹豫地留下来,帮忙处理这个事情,完全忘记了吃饭这回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教室里消毒水的气味尚未散尽,没想到走廊上故事重演。这次是三个小女生默契地围成屏障,用纸巾与拖把构建起临时结界。那些曾被视为娇嫩的手指,此刻正以不可思议的力度拧干抹布,折射出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多维镜像。当社会还在用"草莓族"的标签简化一代人时,少小红领巾们正以行动重构着精神成长的坐标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想,何玟泉的果敢绝非偶然。在他俯身握住拖把的瞬间,掌纹与工具木柄的纹理完成了一场古老仪式的对接。这不禁让人想起《礼记》中"童子委蛇而趋"的记载,儒家教育始终强调"行胜于言"的实践品格。当其他学生困在"秽物恐惧"的心理茧房中,他率先突破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突破了过度保护铸就的认知壁垒。这印证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勇气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在战栗中选择行动。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矿井下的坚持,责任意识往往诞生于直面生活粗粝面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而走廊上的三个小姑娘则演绎了担当精神的另一种范式。她们自发形成的救援梯队,恰似微型社会的良性协作模型:有人和我一起负责隔离现场,有人专注清理,有人安抚不适者。这种分工不是老师指导的产物,而是同理心催生的自发组织行为。北宋吕氏乡约中"患难相恤"的古老训诫,在智能手表与校服裙摆之间获得了新生。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们的行动消解了性别刻板印象——当社会还在讨论"女孩该不该娇气"时,小姑娘们用稚嫩的双手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起事件形成的互文关系,恰好构成观察时代精神的棱镜。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壁画中,描绘着少年药叉肩扛须弥山的场景,这种意象穿越千年投射在当代校园:孩子们背负的不再是神话中的山岳,而是破除偏见的压力。在物质丰裕时代,责任教育面临着比匮乏年代更复杂的挑战。当城市儿童的平均家务时</p><p class="ql-block">间不足半小时,当电子屏幕占据大量课余生活,那些主动触碰生活真相的少年,实则在进行着无声的精神突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场景颠覆了"垮掉的一代"的简单判断,彰显着代际更迭中的文化韧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刻着"刚毅坚卓",这四个字在和平年代的教室中演化成不同的形态:可能是快速反应的拖把,可能是围成屏障的稚嫩背影。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后喻文化"正在显现——在走廊事件中,率先行动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其他人的示范,这种涟漪效应比任何说教都更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处理秽物的水痕终会蒸发,但精神觉醒的印记将长久留存。当何玟泉打破群体性沉默的同时,他也击穿了过度保护与数字沉迷的双重茧房;当小姑娘们围成救援圈时,她们重构了责任意识的性别维度。这些在平凡时刻绽放的勇气,恰似破茧的蝴蝶扇动翅膀——虽不能瞬间掀起风暴,却为整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增添了希望的纹路。或许这就是文明传承的密码: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我们三8班这些小小少先队员俯身拖地的弧度里。</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会时,我曾开玩笑说,我是三8班的第五任班主任,而5月是我担任三8班班主任的第5个月。说实在的,教书近30年,这个班真的是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桩桩件件,让人瞠目结舌;丝丝缕缕,毁人三观。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林林总总,历历在目;点点滴滴,真真让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2024年11月18日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的那一天起,我的工作计划第一步就是正三观,分阶般确定德育目标。通过班级制度,班级文化,包点管理,自主管理,家校合作等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精神引领,文化浸润,树立他们的规则意识,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因为在我看来,分数只能搭建一个平台,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古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是品学兼优,品字在前,足以说明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孩子们慢慢的有了规则意识,学会了自主管理;有了团队意识,学会了互帮互助;有了奉献精神,学会了责任与担当…想到这些真的让人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确的三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优秀的品质,如果能加上优异的成绩,那孩子们必将拥有一个丰腴的人生。虽然,目前</span>在学习方面,无论是习惯还是态度,有些孩子的表现不尽人意,要进一步培养与引导,这个需要精细化的陪伴与管理,在这些方面可能需要家校携手,或者说需要我们家长付出更多的努力。目前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比较煎熬,比较痛苦,但没有经过作茧自缚的煎熬,哪有破茧成蝶的绚丽?只要我们足够耐心,足够努力,一定会有收获。我有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信相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