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七十七万年饮食文化史》之明朝饮食文化巡礼

满汉传人关公宴关厨圣

<p class="ql-block">在关厨圣主编的《图说中国七十七万年饮食文化史》里,铁烹近期的明朝(公元1368年 ~ 1644年),凭借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与社会发展,孕育出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于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深刻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朝的建立与饮食原料的革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朝代元而立,成功驱逐游牧民族,使中原重归汉人统治,意义重大。明朝建立后,海外交流日益频繁,贸易往来增多,甘薯、玉米、马铃薯及辣椒等外来物种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重要的食物原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薯原产于美洲中南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中国,试种成功后迅速普及,后人为纪念他在福州乌山建造先薯亭。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约在16世纪中叶以前传入中国。介于主食与蔬菜之间的马铃薯也于明代传入。辣椒原产美洲,明代从南洋传入,这些新食材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农业与盐业相关的饮食基础建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土地管理与农业发展:明初在部分地区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载明土地形状和性质,因图形似鱼鳞得名。这一举措对农业生产的规划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为饮食原料的稳定供应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2. 海盐生产与生活智慧:海南岛海盐资源丰富,日光充沛,沿海滩涂是理想的天然盐场。明初成立海北盐课提举司,下辖琼雷14个盐场,其中儋州西北洋浦半岛上的千年古盐田,保留日晒制盐的传统工艺,是海南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盐在饮食调味及食物保存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相关著作与蔬菜分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时珍(1518 ~ 1593年)所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明代一部药物学巨著,其中还包含许多食疗内容及烹饪原料介绍,可视为饮食著作。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把蔬菜分为5类:荤辛(韭、葱、蒜、芥等);柔滑(菠菜、莴苣等);瓜菜(南瓜、丝瓜、冬瓜等);水菜(紫菜、石花菜等)和芝柄(芝、菌、木耳等),这种分类与现代科学分类相近,反映出当时对蔬菜认知的科学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各类食材的特性、功效,还记载了许多食疗方法,为明朝及后世的饮食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书中对某些蔬菜药用价值的阐述,影响了人们对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使饮食与养生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烹调工艺与名菜佳点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烹调工艺日趋规范,万历年间所用烹调术语达百余种,催生出众多名菜佳点。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薛姨妈家中吃的“糟鹅掌”,源于明代名菜“糟鹅”;明代食“卵”的方法多样,有“腌蛋”“炖蛋”“滚蛋”“煎蛋”“烹蛋”“煨蛋”“摊蛋”“洒蛋”“糟蛋”等;至今盛传不衰的芙蓉蟹也源自明代;名点芋饼、卷饼、肉饼、夹沙团、臊子肉面等在明代盛行,展现出明代饮食文化在烹饪技艺和美食种类上的丰富与精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与《本草纲目》一样,可视作为一本饮食著作,虽成书于清代,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中对饮食的描写细致入微,从精致的菜品、多样的点心到讲究的饮食礼仪,无不展现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明代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技巧、食材运用以及饮食审美,在《红楼梦》中有着生动体现。例如,书中所描绘的精致菜肴,其烹饪过程可能借鉴了明代已有的复杂工艺,而对饮食礼仪的刻画,也能让我们窥见明代贵族饮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市场的创新与多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代饮食市场出现新形态。有官建民办性质的食市(现代称国企),如明太祖“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酒肆其间,以接四方宾旅”;有酒楼兼剧场的,如润州郊外“卖酒者,设女剧待客……计一日可收钱十万”;还有水上流动餐馆,如“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水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这些新形式反映出明代饮食市场的繁荣与创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蔗糖生产与郑和宝船的饮食补给奇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蔗糖运作与技术记录:取自《天工开物》的蔗糖运作示意图,清晰展现了明朝时期蔗糖的生产过程。《天工开物》作为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对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该示意图不仅反映出明代蔗糖制作工艺的成熟,还体现了当时对生产技术的重视与记录,为后人了解明代蔗糖产业提供了直观资料。蔗糖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其生产工艺的发展也影响着明代饮食的风味与多样性。</p><p class="ql-block">2. 郑和宝船的饮食补给: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两千七百余人的使团,驾驶数十艘巨型“宝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历时28年,到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庞大的船队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食品补给是一大难题。远航前船队进行充分储备,携带盐、酱、茶、酒、饮用水及不易变质的米麦谷物、豆类,还有加工处理过的果蔬、肉类、水产及调料。出海后,水产可就地捕钓并活水养殖,家禽可船上畜养,蔬菜也能在船上栽种,但大量新鲜物资仍需上岸补给,展现出当时航海饮食保障的智慧与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朝的特殊饮食政令与民族节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荒唐的“禁猪令”: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以“猪”与姓氏“朱”同音及自己属猪为由,下令禁止民间养猪,违者全家发配充军。但一年后该禁令因行不通而废除,这一荒唐政令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皇权对饮食文化的特殊影响。</p><p class="ql-block">2. 拉萨“雪顿节”:每年藏历7月1日盛夏举行的雪顿节已有500年历史,“雪”在藏语中意为酸奶,“顿”意为盛宴,即吃酸奶的大日子。图为2003年8月27日起一连7天,藏民们如过年般兴奋迎接这个节日,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西藏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体现出民族饮食文化与节日传统的紧密结合及传承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饮食文化在原料引进、工艺发展、市场创新以及特殊政令和民族节日等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福州乌山先薯亭。</p> <p class="ql-block">《鱼鳞图册》书影。</p> <p class="ql-block">儋州千年古盐田。</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书影。</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宴会。</p> <p class="ql-block">《天工开物》书影。</p> <p class="ql-block">郑和宝船栽种蔬菜。</p> <p class="ql-block">拉萨“雪顿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