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文字长河里的坐标

沙沙读书日记

<p class="ql-block">  今早共读时,顺手把吃剩的杏核卡在书中,以提示自己要分享的页码及内容,椭圆的核体还带着果肉残留的微甜;铅笔也可斜插在书脊中,但却会让新书拱起,不平整;老公在书架上保留了一些新衣服上取下来的吊牌,他说这些也可以作书签;还有之前去往某个城市买的高铁票……这一下让我进入思考,让我忽然想起书签真正的意义:它从不是形式的束缚,而是对阅读瞬间的温柔定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做书签也是小学生在某个年级的课题,让孩子明白读书的意义,更要用到书签,来分割读过与未读书的距离,书签就是书页间的时光切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年前辅导班开分校的时候,买了一批适合小学和初中生看的旧书,在旧书上书架之前,我和老公把每本书都翻了一遍,看书里面是否有异物,偶然就发现书中有树叶。现在想起那片树叶,内心是喜悦平和,把树叶做标本也好,或是书签也罢,都是美好的过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签更是阅读情绪的延伸载体。用临时物件标记时,总带着“暂且如此”的随意,但恰恰是这份不刻意的真实,让书签有了私人文物的温度。就像有人用地铁票根夹在《通勤》里,让纸质的票纹与文字共振;有人把孩子的蜡笔画碎纸当书签,让歪扭的线条和故事互为注脚。这些看似潦草的标记,实则是把生活碎片揉进了文字里,让每一次翻书都变成对过往时光的轻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或许,书签的意义从不在材质贵贱,而在它能否成为一道“记忆的闪电”——当杏核在书页间留下自然的凹痕,当吊牌的色彩渐渐被墨香浸染,这些被阅读滋养的物件,终将成为夹在纸页间的时光切片,让每一次重逢都能瞬间照亮当初心动的那个刹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