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茶的历史如同一条蜿蜒的小溪,缓缓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最初,人们只是简单地咀嚼茶树的鲜叶,后来发展到将鲜叶生煮成羹饮。这种羹饮,类似于今天的煮菜汤。在云南基诺族,至今还保留着吃“凉拌茶”的习俗,他们将鲜叶揉碎,加入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配料,再拌上泉水。而在《晋书》中,也有吴人采茶煮之,称为“茗粥”的记载,这种习惯甚至延续到了唐代。</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魏朝的茶叶加工技术开始萌芽,人们将采来的叶子制成饼状,再晒干或烘干。这一小小的进步,为后来的制茶工艺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制茶工艺的演变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为了去除饼茶中的青草味,人们发明了蒸青制茶法。这种方法是将鲜叶蒸后捣碎,制成饼状并穿孔,然后烘干,从而去除青气。然而,即使如此,茶仍然带着苦涩的味道。于是,人们又尝试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等步骤,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贡茶的兴起推动了制茶技术的不断革新。唐代的蒸青作饼工艺逐渐完善,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宋代,制茶技术更是飞速发展,龙凤团茶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这种茶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六道工序。虽然这种方法制作的茶香气浓郁,但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这为后来蒸青散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从团饼茶到散叶茶,茶叶的形态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为了改善团饼茶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人们开始尝试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方法,从而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这种散茶不仅保留了茶的香味,还带来了新的鉴赏方法和品质要求。</p>
<p class="ql-block">宋代,《宋史·食货志》中记载了片茶和散茶的并存。元代王桢在《农书》中详细描述了蒸青散茶的制作过程:采茶、蒸茶、揉茶、焙茶。从宋到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存在,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除龙团,兴散茶,蒸青散茶才真正盛行起来。</p>
<p class="ql-block">从蒸青到炒青,制茶工艺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对完美的追求。虽然蒸青散茶保留了茶的香味,但其香味不够浓郁的问题依然存在。于是,炒青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干热发挥茶叶的优良香气。</p>
<p class="ql-block">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斯须炒成满室香”,这可能是关于炒青绿茶最早的记载。经过唐、宋、元的不断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已经相当完善。其基本步骤包括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与现代炒青绿茶的制法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类,茶叶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制茶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形成了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p>
<p class="ql-block">黄茶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当绿茶炒制时温度低或时间长,或杀青后未及时处理,叶子变黄,产生黄叶黄汤,这就是黄茶的雏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了这一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叶。当绿茶杀青时叶量过多或火温低,叶色变为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就是黑茶的形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白茶的由来和演变则更为独特。唐宋时期的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写道:“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p>
<p class="ql-block">红茶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十六世纪。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捻后叶色红变,从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开始。</p>
<p class="ql-block">青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先采用绿茶制法,再采用红茶制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尚有争议,但最早被认为是在福建创制。清代王草堂在《茶说》中描述了武夷茶的制法:“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p>
<p class="ql-block">从素茶到花香茶,茶叶的香气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由来已久。宋代蔡襄在《茶录》中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窖花制茶技术日益完善,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茶谱》中记载了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九种之多。现代窨制花茶的花种更是丰富,包括白兰、玳瑁、珠兰等。</p>
<p class="ql-block">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改革,各类制茶机械相继出现,从最初的小规模手工作业,发展到各道工序机械化。如今,除了少数名贵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绝大多数茶叶的加工均采用了机械化生产。制茶学与茶类发展,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了动人的旋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