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别的深情中体会孤独与高洁——《芙蓉楼送辛渐》听课小感

盈盈一笑

<p class="ql-block">刘老师执教的《芙蓉楼送辛渐》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开篇之作。这首诗构思精巧,不仅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深情,更展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高尚志向与品格。</p><p class="ql-block">‍刘老师的整节课堂很丝滑,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样,耐品,很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说一下我的几点感受。</p><p class="ql-block">‍1.吸引。我们一进教室,首先就被黑板上的图画吸引,一座芙蓉楼跃然眼前,配色很清新,再加上刘老师的旗袍,发簪,一下子那古典的味道就出来了,“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情已铺就,只等着老师的“弹曲”了。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对于课堂,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营造一种仪式感,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2.融入。整节课既有古诗教学的一般框架也有 她自己的巧妙心思,比如角色扮演,就是对古诗的另一种形式的理解。还有对写作背景的适当补充,体现了老师的专业素养,可以说整节课都是有条不紊,就像一条小溪,缓缓流动,让同学们自然地融入课堂。</p><p class="ql-block">‍3.有度。对古诗解读的把握有一定的高度,四年级的孩子,通过注释就能把诗意理解个六成左右,所以,对诗意的直观理解倒也不成问题。老师的指导就要抓住关键词,适当补充资料,能把握诗的情感基调。</p><p class="ql-block">‍刘老师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解读时,紧扣诗眼“孤”字层层递进,别具匠心。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通过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聚焦“寒雨”这一意象,感受诗中之景的孤寂,从而步入古诗教学的第一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在课堂的深入探讨中,刘老师巧妙地将诗人王昌龄及其好友辛渐的背景融入教学,同时拓展王昌龄另外一首写给辛渐的送别诗,让学生在对比中展开想象,感受诗人心境的孤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中离别的深情,更深刻理解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从而达到古诗教学的第二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然后,刘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情感,领会诗人在诗中寄寓的志向。通过讲述王昌龄与“玉壶”的故事,学生了解了“冰心”与“玉壶”的深层含义,感悟到诗人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志”的孤,从而迈向古诗教学的第三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但只有高度,深度并不够,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有温度,老师温暖的点拨,可亲的语言,稳定的情绪,都让课堂充满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小建议:</p><p class="ql-block">‍1.课容量可以再考虑适当扩充。</p><p class="ql-block">‍2.一些词语的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意象”这个词四年级的孩子还不能理解。</p><p class="ql-block">‍3.感情朗读还不够,达不到共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外话:</p><p class="ql-block">‍古诗教学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分析,有些诗句在有了一定的年龄和生活经验之后,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而且,读诗和写诗的心情是不同的,有些意象是写诗的一种技巧和手法,真的不用去过度解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