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典,悟生活

医者仁心——王兆宏

<p class="ql-block">  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的常态。所谓常态就是要每天去读,每天去做,每天去思考。时常想用一些古典书籍中的话语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终于在《大学》里找到了依据。是这样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实际上读了论语的这段原话,才深深感到自己学经典也仅仅是学了点皮毛,实在不敢妄谈自己已经掌握了《内经》的精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体会到只有拿着内经原文,心无杂念,只去读吧,罢了一点一点在生活中、临床中体会思考吧,不要被所谓的《内经》名家左右自己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近日读南怀瑾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觉得很有道理。他讲到“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不理解的时候总会觉得,学经典无所用,其实在觉得无用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体会到了经典的深深魅力。</p><p class="ql-block"> 真正要做到百无一用的书生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学好经典是要花一些成本,花一些代价的。读经典有时真会“消磨天下英雄气”。还好南先生在讲到乌鸦式读书法的时候说到:“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p><p class="ql-block"> 读经典也许真需要这样,在讲到乡村家塾教幼童的时候引一首清人的诗,其中有一句很耐人去读,“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学中医,读经典不过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从内经中的许多论述中讲到神的事情。实质上对于人的理解在于其自然的关系。内经上讲的许多东西并不指实物,而是在强调关系上做文章。例如讲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歧伯曰:“其在天为玄(指物理世界的本元),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物质的互相化合)。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p><p class="ql-block"> 帝曰:“何谓神?”歧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存,口弗能言,俱视独见,视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提到神的“独存”、“独见”、“独明”,三个概念就不好理解。但如果从生活中到临床上体会,就会得到不同的理解。所以读经典就在于一个“读”字。总想解释清楚是不可能的,也许是无用的。意会是必然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