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七章
</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
</p><p class="ql-block">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p><p class="ql-block">【解读】
</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青春永驻是每个人的追求,但求不得。为什么?天长地久是群体
</p><p class="ql-block">的状态,而不是个体的状态。天地之所以长久,因为天地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p><p class="ql-block">着,并不追求天长地久的存在,因此天地可以长久地存在。
</p><p class="ql-block">从某个意义上讲,老子是站在群体视角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但个人如果把
</p><p class="ql-block">它当作谋求私利的工具,看不见《道德经》的本意就很自然了。笔者读过一些对
</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解读,往往拿个体案例来解读道德经的内容,这些内容牵强附会,
</p><p class="ql-block">容易把读者引入歧途。例如,塞翁失马,把偶然当规律,是对认知规律最大的破
</p><p class="ql-block">坏。中心与边缘是相对的。我们执着于追赶别人领先的旧能源、旧技术,我们会
</p><p class="ql-block">始终落后。我们能够放下执着,新开辟高效率的节能跑道,未来必然胜出,未来
</p><p class="ql-block">必然是别人反过来追赶我们。因此,不执着不是不作为。不争是放下过去,拥抱
</p><p class="ql-block">未来,而非简单的消极的,坐等天上掉馅饼。
</p><p class="ql-block">勇敢有两种。一种被大众歌颂,勇敢地按照过去的、世俗的、大众的逻辑去
</p><p class="ql-block">争,在大众的赞美中死去。例如,千团大战、百色单车、混战网约车,风投和社
</p><p class="ql-block">会都曾经看好,创新者前仆后继,如英雄般走向破产,最终剩下几家依然亏损。
</p><p class="ql-block">另一种是被大众无视的,在部分人的惋惜声、质疑声、嘲笑声中,勇敢地破除过
</p><p class="ql-block">去的、世俗的、大众的逻辑,勇敢走向无人区,实际根本没有竞争,但内心却在
</p><p class="ql-block">与世界斗争。最终,开启的无人区,会变成人类的新空间和蛋糕。前者是向生
</p><p class="ql-block">而死,后者是向死而生。为什么?前者抓住过去不放,涌向牛角尖,相互踩踏致
</p><p class="ql-block">死;后者拥抱未来,开启广阔空间,是社会所需。
</p><p class="ql-block">市场未饱和,可见空间,比拼绝对效率,自私者易胜!市场饱和,增量竞
</p><p class="ql-block">争,不可见空间,无私者胜!因此,自私和无私是特定阶段的工具,而不是自己
</p><p class="ql-block">固有的属性。只有思维可以畅游于自私和无私之间,内心世界才能装下世界,无论它多么广大。
</p><p class="ql-block">可见世界的勇敢,是帮别人定义的空间添砖加瓦,是别人天长地久存在的理
</p><p class="ql-block">由。不可见世界的勇敢,是帮世界定义更大空间,自己会随着自己定义的空间而
</p><p class="ql-block">天长地久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私比自私存在度更高,但无私只是特定节点
</p><p class="ql-block">所需,而不是时刻所需。不要以为自己比大众更聪明,大众并非看不见,而是依
</p><p class="ql-block">附在过去之上,以过去为未来,难以自拔。如果人人都可以畅游于自私与无私之
</p><p class="ql-block">间,你还会有机会吗?
</p><p class="ql-block">真理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在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真理掌握在大众手中。在社会不正常运转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下,真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因此,在危机中,要能够包容常识所不容的“基
于科学的、自洽的异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