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45当空性三摩地修行攻深之时,万物(主要指我及我属)逐渐呈现出它们的本来面目——无分别的本性(即空性)。</p><p class="ql-block"> 注意,帕坦伽利教导我们的是“当空性三摩地修行攻深之时”,这个“攻深之时”是什么阶段?不仅是“我空”,还要达到“法空”,即一切空,空掉一切的阶段。当达到空掉一切、彻底无缠无执之时,“万物逐渐呈现出它们的本来面目——无分别的本性(即空性)。”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的:明心见性。</p><p class="ql-block"> 万物的个性(即特性,也即表象)虽有诸般差异(分别),但就万物之存在性而言,皆为空性——以空为性。需要较高印度哲学的训练,或较深的瑜伽修行,或通过儒释道三家玄妙的门径,方可悟入空性义之内涵。在印度传统中,谛解“空性”之理大体不出两途:分析法和般若直觉法。</p><p class="ql-block"> 分析法是常规哲学之方法:1.万物皆无常,因无常故,故空,这是“时间分析法”。2.万物皆由更小之物组合而成,而小物又由更小之物组成……直至解构到“临虚”,即夸克、胶子等极微之微观世界。从“临虚”再向前一步,物质就消失了(此时只有无形之能量存在)。如此这般一步步地解构下来,最终证明物质是不存在的。因不存在故,故空,这是“物理(解构)分析法”。3.万物皆因缘而生,即万物无非是一些相关的条件聚合而成。如果将这些条件逐个返还回去,则事物即行消失。因因缘而生故,故空,这是“关系分析法”。由此三类分析法皆得出一个共同的真理:万物是不存在的,只有万物的存在性存在着。这个万物的存在性即名之曰“空性”。通过如此这般的分析法,可引领我们谛解空性之奥义。</p><p class="ql-block"> 般若直觉法即是此节经文所示之超常规悟空之法,因此方法只有修行有素的瑜伽士可以运用——通过本性之光(般若)直接觉知(照察)出事物之空性,而无须借助思辨分析,即可当下悟入空性。常规哲学分析法在印度传统逻辑学(即因明学)中属于“比量”;般若直觉法则属于“证量”。</p><p class="ql-block"> 1.46上述这四类三摩地——有寻三摩地、有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空性三摩地,统称为“有种三摩地”。</p><p class="ql-block"> “三摩地”意译为“成就”。但上述这四类三摩地并不是修行的最终成就,只能算作阶段性成就(即使是四“空性三摩地”之空性也仅仅是“我空”和“小空”之空,非是自性之空性和觉性之全副朗现。学者于此需仔细辨识,不可滑过)。这个阶段性成就即是“有业种的三摩地”之意。但由此三摩地之成就转化来的业种与一般之业种不同,此名之为“定业”,即由禅定(三摩地是禅定之果)而来之业种。此定业比之常人身心行为内化而来之业种和业力更难化除。如修行人受不圆满之教导而小成即安时,他就会停滞(陷溺)在某个成长阶段之中不能自拔,此类人名之为“定业众生”。佛教中的罗汉或道教与印度教中的仙人皆属此类众生——小得而安之人。印度瑜伽认为:所有众生中,唯定业众生最为难度,即在趋向最终觉醒之路上,最棘手最麻烦者,就是那些小有所成而又陷溺此所成的修行人。因为定业众生通常比之一般人更顽固、更自以为是,也更封闭。故定业众生又名之为“禅病众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