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七十七万年饮食文化史》:铁烹中期之唐朝饮食文化大观

满汉传人关公宴关厨圣

<p class="ql-block">在关厨圣主编的《图说中国七十七万年饮食文化史》里,铁烹中期的唐朝(公元 618 年 ~ 907 年),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唐朝不仅国力强盛,在饮食文化领域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多元交融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碰撞下的饮食新风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吸引了各国使节、官员、商家、僧侣、画师、音乐家、舞蹈家等云集于此,其中西域人数量众多。为满足这些外来人群的饮食需求并尊重其风俗习惯,“胡食”自然而然地传入。“胡盘肉食”在长安市成为一道时髦菜肴,其独特风味备受青睐,甚至连调味品都来自“进口”,这一现象生动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以及饮食文化在多元交流中的丰富与发展。1972 年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的唐代饺子、点心等食品,更是有力见证了新疆与内地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彰显了唐朝饮食文化在地域间广泛交流融合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宫廷与民间宴会文化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宫廷菜肴的丰富多元:宫廷菜肴以长安地区菜肴为典型代表,巧妙融合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以及“胡食”中的各类菜品。其品种丰富多样,制作工艺精致细腻,风味更是各具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唐朝宫廷饮食文化的高度发达以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独特的宫廷宴会:“烧尾宴”是唐代新任大官向皇帝献食的特殊宴会,背后蕴含着深厚寓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鱼跃龙门时会有天火烧其尾,使其转化为龙,而向“真龙天子”皇帝献食,便有望得到皇帝的重用。这一独特习俗深刻反映了唐代官场文化与饮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民间宴会的多彩多姿:“曲江宴”因长安的曲江园林而得名,此地成为唐代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举办宴会活动的热门场所。各类宴会活动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情趣。探花宴,又名“杏园宴”,唐时新科进士会在杏园举行宴会,从中挑选两位年轻英俊的进士作为探花使,与其他进士一同遍游长安名园,采摘名花。这一活动让新进士们风光无限,得意非凡,成为唐代文化与饮食完美结合的独特景观。此外,乡饮酒与鹿鸣宴作为我国历史上流行范围广泛、延续时间长久的礼仪性饮食活动,在唐代也极为盛行。参与鹿鸣宴更是士人取得乡贡进士资格的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饮食文化在唐代社会礼仪和人才选拔方面所占据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时期,尚书左仆射李勩亲自为姐姐煮粥,这份真挚的手足之情在民间传为佳话。在“孝悌”观念的影响下,家庭内部子女孝敬父母、兄妹相互敬爱,不仅营造出和睦温暖的家庭氛围,更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和谐状态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从饮食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唐代社会所推崇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饮食相关产业与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燃料变革与行业兴起:唐代在燃料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木炭用于烹调食物的风气极为盛行,由此催生出专门从事烧炭的行业。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卖炭翁》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充分展现出饮食文化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强大带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宵夜与酒文化的盛行:宵夜在当时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饮酒和行酒令风靡一时,成为人们社交娱乐的重要方式。这一风气的盛行催生出众多以酒赋诗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留下了许多以酒为题材的千古佳句,成为唐代酒文化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744 年初夏,杜甫与得罪朝廷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二人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这段经历成为杜甫一生中最感快意之事,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隽永话题。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诗句,不仅深刻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更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社会饮食生活的巨大差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面食创新与茶文化的鼎盛:最早的冷拌面“槐叶冷淘”在唐代应运而生,杜甫的《槐叶冷淘》一诗详细描绘了其制作过程。唐朝时期,尚茶之风盛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于饮茶品茗。这种全民饮茶的风气极大地推动了唐代茶叶生产和茶叶贸易的蓬勃发展。唐人陆羽撰写的《茶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书中全面记述了茶叶的起源、茶树品种、种植方法、产茶地区、茶叶的采制技术、烹茶饮茶方法以及饮茶用具等内容。《茶经》对当时茶叶知识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陆羽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茶神”“茶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诸多名家皆是嗜茶者。继陆羽之后,茶道名人当属卢仝。他的《七碗茶歌》生动地描述了饮茶的美妙体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不得吃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仝对茶的独特感悟,更将饮茶的境界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使人们对茶的品味和理解超越了物质享受,进入到心灵的愉悦与升华。从元朝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到唐代的《卢仝七碗茶》《斗茶图》《烹茶图》系列以及孙位的《高逸图(局部)饮茶》等画作中,我们可以生动地领略到唐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感受到茶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宏大胸怀,在饮食文化领域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辉煌篇章。无论是多元融合的饮食风尚、丰富多样的宴会文化,还是与饮食相关的产业及文化活动,都对后世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饺子,点心,唐代,197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2010年,北京唐人汇御宴隆重推出唐代“烧尾宴”。</p> <p class="ql-block">鹿鸣盛宴</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尚书左仆射李勩,给姐姐煮粥。</p> <p class="ql-block">744年初夏,杜甫与得罪朝廷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p> <p class="ql-block">“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意画。</p> <p class="ql-block">唐代杜甫草堂厨房复原照。</p> <p class="ql-block">铁锅,唐代, 2001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釜,唐代,杜甫草堂出土。</p> <p class="ql-block">唐代茶圣陆羽</p> <p class="ql-block">陆羽烹茶图,元朝,赵原纸本,纵27厘米,横78厘米。</p> <p class="ql-block">卢仝七碗茶图。</p> <p class="ql-block">斗茶图,唐代。</p> <p class="ql-block">烹茶图1,唐代。</p> <p class="ql-block">烹茶图2,唐代。</p> <p class="ql-block">高逸图(局部)饮茶,唐代,孙位画,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