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像春蚕,食桑吐丝,织出锦绣。岁月深处有一位老师,款款向我走来。他躬耕杏坛的背影,着实激励着我。</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位谦谦老者,教育局同事尊他为朱老。一从语文教研员职位退下来,迅即被我校聘为校长,老师们均称他为朱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一走马上任,马上就雷厉风行地干起来。先抓教育教学工作,分期分批对班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他说:”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沟通班级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一定要事无巨细,抓实抓牢。”刚走上班主任工作不久的我,聆听了他的教诲,深感自己肩上责任重大。</p><p class="ql-block"> 在对语文老师进行业务培训时,他严肃地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贵在激发兴趣、提质增效、师生互动。激趣能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增效能适配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互动能营造轻松课堂氛围。”聆听他的教诲,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那次公开课。我和另外两位老师同上梁衡的散文《夏感》,为此,我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将课件反复修改和打磨,并让班级学生提前预习,做完这一切,自认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值初夏午后,教学楼下香樟树上蝉知知不休,仿佛也来捧场,潜在枝叶间声声鸣唱。声音虽单调,但很铿锵有力,好像给我的公开课热场。那天下午第一节,我准时登场。听着窗外鸣蝉的叫声,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听后感受。大部分同学都说,蝉是夏的歌手,它的鸣叫让人感觉夏天很烦躁。我接着问:“梁衡笔下的夏天是怎样的感觉?”带着问题,学生们在书上圈划勾点,找出描写“夏感”的词语和关键句子。找好后,分小组汇报,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个环节赏析语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从用词、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加以品析。节奏很快,一堂课下来,仅用三十分钟。紧张自不必说,毕竟是第一次上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公开课一结束,立即进行评课环节。语文组姚老师评论我时说:“课堂缺少读书声,节奏太快,没有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去感受语言的张力。”接着朱校长评论道:“一堂公开课一定要精心备课,懂得取舍,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个点,由点到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就是一堂好课。”他说完后,对我们三位老师又说:“我今天晚上开始备课,你们准备一下,明天下午课外活动我借班上课,届时通知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番话感人至深,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纸上谈兵是假把式,借班上示范课才让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课外活动,我们三位老师早早地坐在七(8)班教室后面,等待着朱校长给我们上示范课。不一会儿,他从前门进入,步伐稳健地走上讲台,一将课本放下,往教室扫了一眼。那一刻,我看见了一位银发老人精神䦆铄,目光如炬。一转身,右手捏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夏感”两个行书字体,动感飘逸。一看那板书,就知道他写字功夫精湛,没有十几年练习,恐难见效。</p><p class="ql-block"> 课堂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用原文词语回答作者笔下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很快找到了三个关键词:紧张、热烈、急促。</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致的?学生先自由朗读,边读边总结,分小组汇报,老师进行汇总,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①夏天的自然景色、②夏天的色彩、③夏天的旋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环节是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朱校长设计了一个问题:分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从炼字、修辞、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个环节用时最多,学生先沉浸在语言之中,边读边批注,后组内交流,记得最清楚的是语文科代表那个小组汇报的最好,他们分梯次进行:</p><p class="ql-block">甲同学:我组分享的句子是“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p><p class="ql-block"> 乙同学:“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天到来的过程比作水从泛泡、冒气到沸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是逐渐到来的;把细草比作厚发,绿烟比作黛色长墙 ,突出了夏天草木的茂盛和颜色的浓郁。</p><p class="ql-block">丙同学:“从用词角度,“泛泡、冒气、沸腾”“长成、凝成”等词语,富有动态感,准确地表现了夏天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环节设计为拓展延伸仿照“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的句式,发挥想象,写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学生沉思片刻便训练仿写,有两位学生写的比较好:</p><p class="ql-block">丁同学:夏之色为烈的金,如麦浪,如阳光,澎湃着丰收之韵。</p><p class="ql-block">语文科代表:冬之色为寂的白,如霜雪,如寒梅,暗藏着新生之机。</p><p class="ql-block"> 一堂课设计得很紧凑,上起来便很轻松,听起来也轻松。朱校长年近七旬,仍能躬耕讲台,为我们老师上示范课,帮助我们快速成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不用课件的情况下,上原生态课。板书有条不紊,组织教学得力,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参与聆听,不得不佩服他的教学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校长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蜡烛,始终照亮着年轻教师前行的道路。他以深厚的学识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倾囊相授。无论是班主任培训时的谆谆教诲,还是示范课上的躬身示范,都饱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 他用行动诠释着“传帮带”的深刻内涵,在年轻教师因经验不足而迷茫时,用智慧的钥匙为我们打开教学的新境界;在我们因公开课失误而挫败时,用温暖的鼓励让我们重燃信心。他的培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每一位年轻教师都能在他的关怀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在教育的沃土上扎根、抽芽,终将长成一棵棵能为学生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