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养蚕的课文,记忆犹新,但我从未体验过养蚕。这一次,班上小孩儿们科学课里有养蚕,细心的科学老师,每个班发了一盒蚕宝宝,一下课一大群小孩就围着宝宝盯着看个不停,我也不例外,看着小小软软的蚕宝宝努力地吃着桑叶,真能体验到生命力的旺盛呢。起初还是小小一条,会发现它们每天都会长胖一圈,大到吃桑叶都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昨天就发现其中一条呈黄色半透明状态,好像美味的桑叶对它来说也没有吸引力了,我赶紧上抖音一查,果然这是蚕宝宝要吐丝了,我心里是又惊又喜,毕竟也是第一次养蚕。</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来到学校,忽然想起昨天那只蚕,赶紧拿过来一看,呀!已经结成蚕蛹了,一个圆润饱满的蚕丝球,可谓精巧又美观,真是蚕宝宝生命力的所有,短短的生命周期里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努力大口地吃着桑叶,就是为了结出这颗蚕丝球吗?内心那一秒钟似乎还有一些触动,我不禁想起了李商隐的那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如若没有亲自见证他们的生长过程,可能这句诗在我心中没有如此切身体会和共鸣,这也许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在年少时日积月累的诗句,缺乏了生活经历的积累,是读不出浓墨重彩的感受也体会不了情感的起伏和千回百转吧。当有了时间的浸透再读亦是有滋有味有感受。也许这一次养蚕小孩儿们只是简单地看到了他们的生命周期,了解了他们的生长过程,这些表里的内容,当他们长大了或是某一瞬间也能想起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这句话吧,这也就是传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