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七 十 感 怀 <p class="ql-block"> 从十一楼的办公处向北眺望,几百米外的世纪大桥就在眼前。这座白塔、白索的斜拉桥在这通吕河上巍然耸立已有十一年了。</p><p class="ql-block"> 2006 年初,我受命参与大桥的建设管理。从规划、桥型、设计、 施工到建成,历时两年。通车前,我和我的同事们犹如对“待嫁女”一样, 精心呵护“她”,即使是一点纤尘也都要擦干净。“她”的孕育、构造、 内质、外貌,直到出生、长成、负起重担投入运行,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担当呀!直到十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钢塔底部用来检查的小门没有关上,还要立马督促管养者快点关好。</p><p class="ql-block"> 这座斜拉桥,63 米高的钢塔,南倾 15°。64 根斜拉索,最长 128 米, 最大外径 137mm(由 223 根 Φ7 高强钢丝组成),把大桥主跨 110 米, 锚跨 80 米的双主梁桥面牢牢、稳稳拉住。而钢塔的主墩下是 38 根直 径 1.5 米埋入河床下 75 米的钻孔桩作为基础的呀!</p><p class="ql-block"> 为保证通吕河三级航道的标准; 为保证大桥与金通公路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相衔接; 为位于深水区北桥台的安全稳定; 为减小通航与施工间的相互干扰; 为工期目标实现变更主梁悬浇为全支架施工; 也为“双院制”审图提出的设计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这些“过往”今日想来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我眺望着这座白色建筑,凝视着“她”,一辆辆南来北往的车辆从挺拔的桥面“竖曲线”上驶过——通州老城区与原金乐这片偏僻之地连成一体,大桥是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呀!今日南通高新区的发达、 繁荣、美丽,“她”是一个“先行官”。</p><p class="ql-block"> “世纪大桥”四个贴金的大字(每字见方 3 米)高悬钢塔顶部,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闪闪发光。远处大桥东侧的背景是南通四建的“祥云楼”,西侧是通州建总的“双子楼”,它们的雄姿无声地告知远来 的客人:这里是中国建筑之乡,这里是建筑“铁军”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大桥投入运行已十一年了,完成了这项工程后我就退休了。而再过十一年,我会在何方,抑或魂归何处?有幸尚在人世也已是八十岁的风独残年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大桥还在!“她”的设计基年是 100 年,如此说来,今天的“她” 还只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少年,再过十一年正值“她”绝代风华的“妙 龄女郎”呀!“她”任重而道远,以后的路还长着呢。</p><p class="ql-block"> 张謇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则虽与草木同生,则不与草木同腐也。”</p><p class="ql-block"> 这位先贤的话很给力!对所有渐入老境,但不曾虚度年华者是一个极好的鼓舞——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化为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你的业绩(无论大小),你的形象,你的言行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在你曾经活动过的半径内影响着他人,甚至会传承给他人——你已远离江湖,但江湖还流传着你的故事。“人生的成败最终是以‘余味’来评价的......”</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在通州交通的 25 年间(1984.3-2009.2),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期间但凡通州交通的重点工程都有我的身影,都曾洒下过我的汗水,凝聚过我的心血,这才是最令我欣慰和自豪的真财富呀!那个时代于我是“退休嫌早, 提拔嫌老,而干活正好”的年龄段呀!这“干活正好”于我是多么难得的机遇呀!——多少人可求而不能得呀!</p><p class="ql-block"> 通刘公路(1984)、江平改线(1985)、天富公路(1986-1988) 市航工程(1989)、通掘改线(1990-1992)、金通公路(1993-1996)、 石江公路、银河大桥(1997-1998)、325 老线改造(1999)、海防 公路(2000-2001)、平海公路(2001-2002)、222 省道(2002-2003)、 刘桥大桥(2000)、平潮大桥(2002)、世纪大桥(2006-2007)……</p><p class="ql-block"> 在通州交通的 25 年间,有幸结识了几位有真才实学、有专业能力或有管理能力、人格魅力的人士。他们虽然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有值得我学习和交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某日翻阅蒋介石的“日记”,想起许多大人物的作为,也回顾我的七十年大半辈子,我的“日记”只是记着柴米油盐或工作中的鸡毛蒜皮,全无军国大事、国计民生,更无全球眼界、“高瞻远瞩”。但这是大多数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呀!这全在于舞台大小,平台高低所致。</p><p class="ql-block"> 我想,能在我这样的一个平台上达到如此成绩,此生亦足矣! 足可仰俯天地无憾,前告祖宗、后视子孙无愧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8.8.16 日于锦绣大厦 11 楼抒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