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之《孟子与公孙丑》摘抄(一一二)

远山68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孙丑章句下(第六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孟子的架子(之四)</b></h1> <u>​&nbsp; &nbsp; &nbsp; &nbsp;</u>对这段话,且看这个以好辩出名的孟夫子如何辩下去。<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b> &nbsp;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b></div><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b>孟子说:你说的是这个道理啊!于是他引用曾子的话说明中国文化的精神,这里面有很深奥的哲理。现在让我们先解释一下原文。当时国际间,晋楚两国的国势都称霸一时,孟子引用曾子的话——“晋楚之富,不可及也”,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国际间不只是你齐国有钱,晋、楚和你们齐国也不相上下的呢!我为什么不到晋国去,不到楚国去,而到你们齐国来呢?这一段话,孟子并没有讲出来,不过他引用曾子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读书要注意了,如果只看表面的文字,很多重要的关键就无法掌握。如果话话没有说意思就表达了,就是所谓的大手笔的一种写法,我们读懂了书,也就会写文章了。</div> <u>​&nbsp; &nbsp; &nbsp; &nbsp;</u>在座有些年轻朋友或许会不服气地说,书上明明没写,你怎么知道他是这个意思呢?我们继续看下文就知道了。“<b>彼以其富,我以吾仁</b>”,晋楚虽然强大、富有,但无法用财富打动我的心。我虽然是一个老百姓,但是我有我的仁道原则;他们有钱,但是我不为他们的钱所动,我的仁道是无价之宝,他们买不动我的。<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b>彼以其爵</b>”,他们可以给我很高的官位,“我以吾义”,但是我处世以义理为原则,不义的爵位我不要,我有我的人格。他们的爵位和我的义理一比较,“<b>吾何慊乎哉</b>”,我心里没有遗憾,坦然得很!</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看中国历史,很多人是这种作风,我有学问,可是不帮你做事,不肯助纣为虐;你有钱有势,要花钱买动我,我偏不干!你硬要买的话,那就把吃饭的家伙——脑袋给你,反正这个吃饭的家伙也不能代表我真正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可贵的一面。</div> ​​<u>​&nbsp; &nbsp; &nbsp; &nbsp;</u>“<b>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b>,<b>是或一道也</b>”,现在是孟子的话了,他说难道曾子讲这话也不合礼法吗?我认为他是有另外一番道理的。今天我到你们齐国来,是尊重你们的齐宣王,认为他了不起,我才来的。下面他引申理由,“<b>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b>”。诸位要注意啊!今天社会只讲现实,所谓现实就是财富,房屋住的漂亮,汽车坐得新,钞票多,就是如此而已。另一面的精神天地,则原非现实所能影响。所以孟子在此提出了“<b>达尊三</b>”,<b>所谓“达”,就是共通的;所谓“尊”,就是最高尚的。天下一致认为最崇高可贵的共有三件事</b>。<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件是“<b>爵</b>”,爵位。英国虽然近年日渐没落,但是还保有这种制度。英国统治香港一百年以来,用的不是大英律法,绝大部分是皇清律,是沿用清朝的法律。当然,随着年代的变更,条文也有所变动,但原始蓝本是皇清律。所以香港乡下老百姓看到英国警察,还是叫“<b>大人</b>”,把警察局叫“<b>差馆</b>”;当年英国统治印度时,也是沿用印度当地的法律制度,这是英国政治手段的高明。近年世界各地有许多协会的组织,如红十字会、狮子会等;英国还有个兄弟会,据我研究,英国的兄弟会是模仿我们的青帮、洪帮而来的。在座有学社会学的朋友,不妨研究一下。这一段是题外的话。</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说到英国还保有这种爵位的制度,譬如香港,年高德劭、对社会福利有贡献的人,香港政府就封他为“<b>爵士</b>”,这是英国的一种政治手段。“<b>爵</b>”和官位、职位的观念不一样,所谓官拜大将军,这是官职。但历代的爵官分类颇繁杂,例如唐朝,就有“<b>职事官”、“勋官”、“散官”、“封爵</b>”之分。“<b>职事官</b>”就是有实际职务的官,如“<b>尚书令”、“刺史</b>”之类,好比今天的院长、市长。“<b>勋</b>官”是武官的官阶,好比今天的“<b>将”、“校”、“尉”。“散官</b>”是文官的官阶,称为<b>“大夫”、“郎</b>”之类,好比今天文官的“<b>委任”、“荐任”、“简任”、“特任”</b>。“<b>封爵</b>”则称为“<b>王、公、侯、伯、子、男”</b>,并有“<b>食邑</b>”。例如唐初名臣长孙无忌,他具有“太尉检校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扬州大都督监修国史(以上共兼三个职事官)上柱国(勋官)赵国公(封爵)”这种身份。研究这方面,要参考“<b>唐六典”、“九通</b>”之类有关官规、管制书籍才可以。从这点也可见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许多现代人事制度还不如古时健全。<br><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件是“<b>齿</b>”,这个<b>“齿”是代表年龄</b>。中国文学中有“<b>马齿徒增</b>”的说法,年纪大了,自认为一事无成,于是对朋友感慨“<b>马齿徒增</b>”。我们看了会觉得很奇怪,原来要想知道马的年龄,就看它的牙齿,马的牙齿会随年龄而增。<b>孟子这里说的“齿”,就代表人的年龄、辈分</b>。</div></div><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第三件则是“<b>德</b>”,德性、修养。“<b>朝廷莫如爵</b>”,在政府公家机构必须尊卑有序,以爵位、官位定先后。几年前,有位同学来对我说,另一位同学升官了,比他的阶级高。我说,好呀!不过你要注意,同学归同学,你们回到我这里来,吵架、打架都可以,但是在外面的公事场合中,你见到他要规规矩矩地敬礼,规规矩矩地跟在后面。这位同学就问,那不是太虚伪了吗?我就说这是国家的体制,友情是私交的事,回到家里再谈友情,在公事场合应该以公论公。年轻同学们将来到社会上做事,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尤其现在国际间交往愈来愈发达,同学们出国留学或经商的也很多,和外国人一接触,我们无形中就负有国民外交的使命,如何做到不卑不亢,这是一门学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