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的美篇

老何

三、 “招  工  梦” <p class="ql-block">  一面在生产队干农活,在大队里“跑腿”挣工分,一面还做着“招工梦”。</p><p class="ql-block"> 比我们早一年参军的人大多在附近的四甲坝当兵。我觉着,在家门口当兵算个什么?多没劲!年轻人应以四海为天下,去新疆,去西藏,去大西北,去大西南,越远越好,最好能去“联合国”当兵,那才叫“牛”呢。</p><p class="ql-block"> 我自然是如愿以偿地去了青海、新疆。然而又谁能预料,这批在“家门口当兵”的人却拣了个“大便宜”——不少人只当了两年兵,1970年初春退伍时,正值南京钢铁厂、南京化肥厂招工。比起那些“调皮捣蛋”还要“接受再教育”的知青来,这批退伍兵经过“革命大熔炉”的锤炼,政治上可靠,既年轻又有纪律。于是他们都非常幸运地被招去省城当了正式工人。</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的第一个梦就一定是“招工梦”。梦想着不久后的一天,省城、南通市,哪怕是县城,要来招我去当工人了。</p><p class="ql-block"> 陈松祥,与我一同退伍回来的一个战友,原是南通市插队来三余公社的知青,他被招工回南通,在一家医院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张一新,与我一同退伍回来的一个战友,原随他父亲在县城上初中,也招工进到县的化肥厂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务院有个 21 号文,“原插队知青,退伍回来后,可以在城镇安排工作。”于是我专程去了南通市退伍军人“安置办”,县的退伍军人“安置办”,还专门给当时县革委计划组的组长赵立生写了一封信,申述自己要求安排工作的理由。不久“县退办”、“县革委生产指挥组”的两封回信粉碎了我的“招工梦”。</p><p class="ql-block"> 前一封信写道:</p><p class="ql-block"> “……你信中所说原南通市城市居民户口一事,经查,当时实际上是在南通市上学,为便于食宿,临时迁往南通市的,原籍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回乡务农,不属插队对象,不能执行 21 号文件精神,望你继续安心农村,为农业学大寨,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后一封信更是“随便打发”:</p><p class="ql-block"> “……关于你要求安排工作的问题,根据目前情况,不能安排。如今后需向农村招用人员时,我们会主动与你公社联系,现仍希望你安心农业生产,搞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p><p class="ql-block"> 两封信的答复有理有据,冠冕堂皇,我能说什么呢。其实回信人也只能是例行公事、应付差使。他们即使有点测隐之心、同情之意,也是无能为力呀!</p><p class="ql-block"> 而上面说到的战友张一新,他原籍也是农村户口,只是因为他父亲在县城工作,他在县城上学,也是临时把户口迁去县城的,但他却安排了工作——原来他父亲时任县委的农工部长。</p><p class="ql-block">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事是人做的。在中国,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什么叫“违规”?什么叫“没有依据”?但我又能怎样?去打架吗?去“衙门”“击鼓喊冤”,去“咆哮公堂”吗?</p><p class="ql-block"> 看到我如此落魄失意,母亲当面指责大哥:“你在县里坐办公室,你小兄弟却在‘海滩头’睡地铺,你这个大哥怎么一点忙都帮不了吗?”据大嫂佩兰讲,当晚大哥一夜没有睡着,翻来覆去想着,觉着自己没有完成母亲的嘱托,没有尽到一个大哥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深知,大哥对我是最为关心、操心和尽力帮助的。请看他1974 年 8 月 23 日写给我的一封长信,时隔四十多年了,今日读来仍令我热泪盈眶,感动得不能自已呀!</p><p class="ql-block"> 何冲弟:</p><p class="ql-block"> 为你的工作问题,我自你退伍至今一直在动脑筋,只因做哥哥的能力、办法唯如此而已。前几天我在家与你磋商,对自己的前程将如何?还是飘飘渺渺。只能重温马克思之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我的几个同事还是劝说争取当个民办教师,总算有个固定职业。</p><p class="ql-block"> 现在培养新生力量,公社团委书记全县要配,如能选上,这是最理想不过了,暂时的半脱产,有希望成为国家干部,这是看来比上大学更理想。可是选拔的条件一般是大队支书、副支书,年龄 25 岁之内或左右,这事能挨上你吗?谁有把握?谁肯出力?如果公社推荐,做了材料,说实在的一旦报县,希望是较大的,我毕竟在县直机关。论德才,我是相信你的,时势呢?难言了。</p><p class="ql-block"> 关于当民办教师,我查看了文件,并与有关同志作了了解,恒兴公社这次补充 4 名,对象是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知青和退伍军人。自然做教师在社会活动中如何“显露头角”或称“有所作为”吧,或叫“吃得开”,当然比不上做干部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所谓“吃得开”或能办什么事,这是相对的。我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有许多小事毕竟有求于人是为数较少的,办事还是公平合理的,即使你是个“大亨”,在一时一地能左右局势,但到彼时彼地也要求人,你说对吗?</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如果发愤图强,立志于农,干脆种田,一旦领导认为你可行,能做些大队工作,你就勇敢担当,叫你做个支部书记就更好。因为一则我相信你能胜任,为自己的大队和贫下中农服务,作些贡献,再则是不是有可能作新生力量上进。不过这个想法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但一旦确立真正为革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理想,那就不管干什么都乐意。</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和我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支配,挖空心思,想入非非,为弟弟的前途在出主意。“龙不得时混于鱼鳖之中,凤不得时栖于鸟雀之中,人不得时扫地倒马桶。”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今后进什么工厂,希望招工招干,就凭我的看法,此路已不通了。如果就此混混糊糊,一旦有什么机会,比如遥望港闸上留下你,那就比做梦还美了……</p><p class="ql-block">此致</p><p class="ql-block">愚兄 何强</p><p class="ql-block">1974 年 8 月 23 日</p><p class="ql-block">个人观点,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一个老三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