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孙丑章句下(第四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孟子的架子(之二)</b></h1> <b>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b> <u> </u>齐宣王说孟子有病,就派人来慰问。其实齐宣王也知道他这叫做“<b>政治病</b>”、“<b>外交病</b>”,既然你不能来,我就派个医生给你看病。孟子的堂兄弟孟仲子,据说是跟随孟子求学的,当时孟子已经出门了,他就出来替孟子应对说:“<b>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b>”,之前宣王有命令,请家兄《<b>孟子</b>》去见他,但是他生了病。我们老一辈的人写信,有时会用“<b>不幸有采薪之忧</b>”这种说法,意思就是生了病。这个典故就从《<b>孟子</b>》来,“<b>采薪</b>”就是“<b>打柴</b>”,“<b>有采薪之忧</b>”就是身体不舒服,不能去打柴劳动的意思。<div><br></div><div> 说到这里,又联想起一事,好在幼年时在家读过这些书,否则后来出外做事会碰到些为难的地方。譬如在台北,有位朋友知道你最近没有钱用了,就寄了两千块给你,信上说“<b>以为桂玉之费</b>”,要是现在年轻同学一看,糟了,要跑到西门町去帮他买什么“<b>桂玉</b>”。</div> <u> </u>到底什么叫“<b>桂玉之费</b>”呢?这个典故出自唐朝,当时首都在长安,许多要考功名的住在长安,到处拜访,请前辈推荐,如果没有人推荐,就不能报名应考。像李白、杜甫、韩愈这些大诗人、大文豪,还没考取功名之前也都很可怜地到处拜托,情人推荐。白居易有一次就基于这个原因,去看一位老前辈顾况,见面之后,白居易报上名字,这位老前辈一听就说“<b>长安居,大不易</b>”,这里的生活费很高啊!白居易当然说“是啊!是啊!我有些作品,想请您指教”,就拿一些诗给顾况看,第一首诗就是:<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位顾先生一看就说,“好!你可以在长安住下来了”。当时长安的生活费相当高,“<b>米珠薪桂</b>”,米的价钱好比珍珠那么高,柴薪的价钱则好比肉桂那么贵。几千年来中国没有朝科学方面发展,于是专门在文字上玩花样,这个典故到后来就演变成“<b>以为桂玉之费</b>”,意思就是给你做生活费,补贴一点伙食费或房租的。我为什么要连带提到呢?因为你们要研究中国文化嘛!看到古书,碰到“<b>采薪之忧</b>”、“<b>桂玉之费</b>”这类的词句,你们真要头大了!翻遍了参考资料也无法解释,因此我只偶尔提到一些,使你们研究中国文化时方便一点。<b><br></b></div> <u> </u>这个“<b>采薪之忧</b>”,就是指生病的意思,“<b>不能造朝”</b>,不能去见宣王。“<b>今病小愈</b>”,现在病是稍微好了些,“<b>趋造于朝</b>”,已经上朝去啦!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抵达了。于是赶快叫几个人在路上等着孟子,告诉他暂时先不要回家,直接上朝去,齐王等着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