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椎间盘病,不同的医生,会得到不一样的建议?》

柳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估计医生还是病人对这个题目深有感触, 那么到底应该听谁的?讨论这么问题之前,咱们先看看两种医生的主导思维。</p><p class="ql-block"> 1. 手术导向型思维:医生所学知识体系的影响的缘故,外科医生群体天然倾向于通过手术干预解决问题。其培养体系从解剖训练到术式创新,均围绕外科技术展开以“形态学完美”为主的干预。这种专业强化机制容易形成路径依赖。</p><p class="ql-block">​ 2. 基于保守治疗的思维定式:专注于非手术治疗的医生和康复师群体,其知识架构建立在药物、理疗、康复、中医等保守治疗手段的迭代优化上。诊疗决策往往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方案。诊疗决策往往优先考虑以“功能性改善”为目标的非侵入性方案。</p><p class="ql-block"> 慢性疼痛井喷,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尊严高于健康存续的当下,求医群体中功能性疼痛疾病远高于器质性疾病,这种只有在生活方式错配和失配才有的新课题,需要医生跨界来适应这种变化。才能不固化自己的思维模式。</p><p class="ql-block"> 跨界的好处在于:①外科医生不是只单纯用止痛药物来解决问题,也不是只单纯用手术来解决问题;②保守治疗的医生也知道边界,不该保守的一味保守,导致病人出现严重后果,延误了最佳时机。</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提的是,跨界学习并非易事,涉及到惯性思维和认知固化的缘故,甚至可以说很难很难。特别是跨界学习的非对称难度。难度1. 手术领域的准入壁垒;难度2. 保守治疗的拓展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其实两个专业是有可能携手同行的,只是在以下几个角度融通共振就会高速抵达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在精准医疗层面发力,椎间盘病的影像诊断是跨界融合成本最小的,CT核磁是“世界专业语言”,如果都能接受700种分型的标准,再把“六知晓、五吻合”嵌入诊断体系即刻实现精准诊断目标。再此目标下再去构建"手术-保守"动态评估和治疗框架,自然就具备①避免过度医疗和治疗缺失;②识别出小于10%真正需要手术干预的病例;③为大于90%患者提供更适宜的治疗方案;④相互理解和认同对方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独一性的这些优点。</p> <p class="ql-block">  可以预见,如果经过有识之士们的不懈努力,假以时日,同是椎间盘病,医生说法不同建议不同的困境,一定能得到解决。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