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浩月提出换个思路读《瓦尔登湖》,他换的思路是怎样一条通幽曲径呢?(也许有道理,假如一本书是一座堂庑,那么不同的阅读思路就是不同的路径;通过不同的路径,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入主室,比如正门、侧门、或后门。但据韩浩月举的例子,似乎不是“思路”而是——内容,他说“比如,书中的景色描写”。我想这只是抓住(盯住)书中的某一部分。作家强调的是《瓦尔登湖》中的景色描写。他举了几段景物描写,一段关于湖边的树、一段是湖上的冰,还有一段是湖上的月色、梭罗吹笛、鲈鱼游泳,确实是迷人的:“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它们一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这一段我似乎曾读到过。作家在这一段的最后补充到,“要知道,这样美好的景色描写,可是《瓦尔登湖》最主要的内容构成,阅读过程中,你怎么可以舍得放弃如此晶莹剔透的文字?”是的,他从这个角度切入《瓦尔登湖》的阅读,确实引领了部分读者;可是不能完全使我信服——我总觉得《瓦尔登湖》是一个值得一再徘徊与停留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另一条路径,透过字里行间,探寻作者梭罗的性格(人生)。韩浩月通过情绪共鸣感受到了梭罗的生气与快乐。这也是一种阅读思路,可是我依然觉得不能完全打动我,它只是给了我一个小小启发:可以这样去读。可是,这是“思路”吗?这是任何一个读者、任何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的。我以为,韩浩月依然没有贴近“瓦尔登”那座湖的中心,他只是在湖边窥望到了几丝涟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这“景色描写”与“人物性格”只是韩浩月阅读的“钥匙”,他用它打开梭罗的“思想观念”这扇大门。由“景色”与“性格”,韩浩月通向了梭罗“社会观察者”的身份。他说他,“在物质上追求极简,但在精神上接受人性的复杂,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与沉思”,“完成了对自己精神困境的突围”。由此,梭罗在写完《瓦尔登湖》后,认为已经实现愿望,于是就“拍拍屁股离开了瓦尔登湖”——由此,韩浩月认为梭罗其实是一位“实用主义者”。我未细读、亦未通读完《瓦尔登湖》,对梭罗居于瓦尔登湖两年零两个月后就离开了,一直心存困惑——是他终究耐不住寂寞,还是只能以实用主义者来解释?我想,韩浩月此说还有待我自己的阅读与探索才能最终获得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作家绾合自己前面提出的“换个思路读《瓦尔登湖》”,总结,“我们此时阅读《瓦尔登湖》,不管是第一次读还是重读,也完全可以带点儿实用主义色彩。”但是接下来的论述,我却觉得并非“实用主义”,——“当你需要文字滋养,或者需要内心宁静时,不妨用轻松的态度……”这是“实用”吗?人们“内心最轻盈的那部分”是实用吗?我查,百度AI给我提供了核心含义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强调事物或方法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可以举个例子,彭泽县令对陶渊明来说是有实用价值的,而“归园田居”是无实用价值的;瓦尔登湖不正像陶渊明的园田居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以为阅读《瓦尔登湖》正是要以一种虚静、无垢的心来读,如果带着寻求治世良方与探索人生困境之破解密钥去读,当一事无成;就我对“经济篇”的有限阅读看来,梭罗在一百七十多年前所批判指责的对物欲的贪婪而为其所役使的现状,正是今日之“卷”时代人们所轰轰烈烈上演的壮剧——当下这些追逐财富与自身欲望之实现的人们,如何能赞成梭罗那种清心寡欲、如何能读进、读下去、读完这本“疯子”之“呓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三题:阅读梭罗,照见自己》(韩浩月)(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尔登湖》要这么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瓦尔登湖》是最难读进去的世界经典之一。当时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这明明是本文笔优美、思想兼具深沉与灵动的佳作,读起来应该很愉快、很有收获感才对,怎么会有人认为《瓦尔登湖》难读呢?</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瓦尔登湖》难读”的说法由来已久。该书1854年出版时并不畅销,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还被认为写作此书的内容是“邪恶和异端的”,因为他对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拒绝社会规训,他对自然生态的观念以及“隐居、独身”的追求,都招惹来不少批评。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瓦尔登湖》“像疯子的呓语”……在那个时代语境下,思想超前的《瓦尔登湖》,难被读懂是很正常的。</p><p class="ql-block">进入20世纪后,《瓦尔登湖》逐渐在美国畅销,并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喜爱。在中国,这本书不但被选入教科书,而且还有着居高不下的销售量,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读者认为《瓦尔登湖》难读。这个时候,著作内容本身的一些构成,确实给一些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比如:大量引用中国、希腊、罗马、印度等国家的古典文献,牵扯到许多与动植物有关的专业博物学知识,个别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长篇大论等,都会让静不下来心的读者放弃该书。</p><p class="ql-block">在AI时代,《瓦尔登湖》正面临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状况,一方面,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超乎想象,比如2024年是《瓦尔登湖》诞生170周年,它的译者李继宏称,从2023年起,该书“每个星期可能卖五千本,大大高于过去10年的销量”;另一方面,受短视频、短剧、数字化阅读以及人工智能工具的普及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耐心愈加缺乏,不但《瓦尔登湖》这样的世界名著被认为难以读懂,就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阅读率也在下降,央视曾做过一项名为“死活读不下去”名著排行榜,《红楼梦》排第一,“四大名著”全部上榜,《瓦尔登湖》名列第五。</p><p class="ql-block">经典名著的畅销与难读,构成了一个悖论,人们买经典,难道不是为了读吗?事实上可能真的如此,购买《瓦尔登湖》,只是因为它倡导的离群索居以及回归自然,符合当下人的心理与心态,但读不下去,确实因为理解与表达能力都在下降。而购买“四大名著”的青少年,多是为了应试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买是容易的,读是困难的,购买时的爽感与阅读时的挫败感,构成了AI时代最为常见的阅读景象。</p><p class="ql-block">“我惟恐自己的措辞行文不够逾规越矩,无法超越日常经验的狭窄边界,不足以传达我所坚信的真相。”——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如此说。他过去曾经带有刻意为之的“艰深”,曾经是对他所处时代的批评与反抗,而到了现在,这也可以视为对浮躁时代的精神抵抗。但是,抵抗浮躁与焦虑,唯有“艰深”这一条道路吗?或者说“深阅读”就一定要全部吃透理解被阅读对象的全部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能够收获思想启迪的阅读是深阅读,可以体会文字之美、感受生活之美的阅读,也一样是深阅读。</p><p class="ql-block">换个思路读《瓦尔登湖》,或许立刻觉得它是非常好读的,比如,书中的景色描写。梭罗在书中这样写道,“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它们一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要知道,这样美好的景色描写,可是《瓦尔登湖》最主要的内容构成,阅读过程中,你怎么可以舍得放弃如此晶莹剔透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出于对《瓦尔登湖》的喜爱,我也偏爱在书中寻找那些可以透露出梭罗性格的描写,比如他在湖边所建的木屋是不上锁的,熟悉和陌生人都可自由出入,拿走屋里的任何物品都没问题,但拿走书却不行。他说“不速之客趁他不在家时拿走了一本书”,这是他“极少记录他生气的时刻之一”,一名爱书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梭罗在湖边自建木屋时,有些材料是到村中购买的,有些用品则是村民赠送的,建造整个木屋只花了28美元,可谓“花小钱办大事”。每每读到梭罗为自己的简朴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也感受到了他的快乐,这种情绪共鸣,也时常出现在阅读过程中。</p><p class="ql-block">有了对书中景色描写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喜爱和认可,再去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就会容易许多。通过《瓦尔登湖》可以看到,梭罗既是一名隐士,也是一名通达的社会人士,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社会观察者”,他在物质上追求极简,但在精神上接受人性的复杂,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与沉思,他完成了对自己精神困境的突围。在写完《瓦尔登湖》后,他认为已经实现了愿望,拍拍屁股就离开了瓦尔登湖。这意味着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为寻求“真实自我”,这么看来,他也是一位实用主义者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时阅读《瓦尔登湖》,不管是第一次读还是重读,也完全可以带点儿实用主义色彩。当你需要文字滋养,或者需要内心宁静时,不妨用轻松的态度来面对《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当你放下障碍心,或会发现经典一点儿也不沉重,它与我们内心最轻盈的那部分建立密切的联系,只是我们自身与这部分联系割裂了,现在,是时候把被隔断的那部分心灵断裂带,重新用经典填满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