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北后周村</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下辖村</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后周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市唯一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金华市绿化示范村、金华市村庄整治建设示范村、东阳市乡风文明示范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北后周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北后周古建筑群导航定位</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建制沿革</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原名后周,在六石街道驻地西北3公里处,属丘陵。东与王璞山、横塘村接壤,南隔田地与甽干店、西头村相望,西北与桐坑村毗邻,村北为巍峨的北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乡一带曾有句口头禅:“桐坑后周,前世不修”,可见昔日北后周村的贫穷落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中国成立后,在桐山上修建了一座小水库,20世纪80年代,水库里的水接到了每家每户,不少人家造起了新房,打了水井,日子过得有滋有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石牌坊</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Stone arch </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守卫着肇庆堂古建筑群的牌坊由青石构成,是一件石雕艺术精品,高10.6米,长10米,宽2.6米。东面书有“桐庐生辉”,意为处于桐山脚下的所有房屋熠熠生辉。西面书着“北麓星祥”,意指位于北山之麓的北后周各项事业吉祥如意、蒸蒸日上。坊脚的两对石狮子踞地昂首,坚守着巍哦矗立的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人口民族</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有农户348户,行政村居调整时更名为北后周。当地卢姓村民与卢宅卢氏同宗,500多年迁徙至桐山脚下,盛极一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肇庆堂</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肇庆堂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原本前后七进,现存主体建筑三开间,九架前后双步。明次间各三攒,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与抬梁混合。月梁瘦高,龙须纹如眉月,丁头拱承托五架月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北后周村,几百年来流传着有关肇庆堂的传说。本来民宅是不能建七进的,私自这样建造属于“违规逾制”。听说官府可能要来查访,村里人主动把肇庆堂的四间拆除了。但是,即便只剩三开间,肇庆堂仍显得气势宏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肇庆堂现为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堂是村里最开阔、热闹的场所。以前每逢村里发生什么大事,村民们总要去肇庆堂召开村民大会;有老人过世,会在肇庆堂办丧事;北后周村每娶进一名外村媳妇,都要抬着新娘子坐的花轿去村里的肇庆堂,绕着堂里的4根大柱子转上几圈,意为从此将这个媳妇牢牢“拴”在村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肇庆堂门楼</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Gate house gate tower of zhaoqing hall</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木雕小镇</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门楼位于牌坊与肇庆堂之间,五开间,二弄堂结构。明朝年间,门楼刚建成,因邻村诬告北后周村人“私造七进,阴谋篡位”,而被朝廷下旨强行拆除,仅剩围墙、两扇石鼓和一些柱盘戏石。这是通往肇庆堂、同源堂、培丰堂、桃源堂的必经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门楼重建于2011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肇庆堂</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古院落的结构极其工整,几进厅堂两边,都有走廊相连,直到最后一进院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廊边上各开小门,以前是出入的门口。古时候为了避免盗贼滋扰,只要关上门,村子就成为一个天然的堡垒,易守难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后周古建筑群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韵味和魅力。建筑群内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中,一品堂博物馆是建筑群中的一大亮点。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东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此外,建筑群中还有祠堂、民居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的来说,北后周古建筑群是一处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可以了解东阳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同时,这里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捕捉到美丽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农耕展览馆</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Agricultural Exhibition Hall</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后周农耕展览馆的布展核心内容由农耕实物和民俗文化组成,包含有特色的农具、竹编、砖雕、朱塑、印染等,充分体现了东阳数千年来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灿烂的农耕文化原生态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李宅古建筑群导航定位</u></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李宅村</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李宅镇李宅村 </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宅村是地名,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李宅镇李宅村,2016年11月9日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李宅村落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基本介绍</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宅村原名蟾程。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距东阳市城区10公里,是紧邻城区东郊的第一大村。土地总面积6平方公里。地处东阳江平原腹地,东接北江镇,西邻城郊,南屏青台山,北濒东阳江。旧属孝德乡八都;1929年属第二区,为区公所驻地;1932年属李宅镇。1949年后,曾为李宅区公所、李宅中心人民公社驻地。现属李宅镇,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区向为周围十余里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由4个行政村组成。1992年,全村1118户、3655人。耕地2068亩,其中田1831亩,地237亩。李宅系东阳望族李姓聚居地。李氏源出唐宪宗李纯之裔。先居垅西,后徙河南陈留,五代时迁浙江睦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迁东阳南门积庆坊里仁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宣德二年(1427),李毅庵偶憩蟾程槐树下,梦神授锁,遂卜居于此。后子孙昌盛,改称李宅。至今已有577年。李宅,蟹溪绕其东,泗溪流其西,龙山、笔架山、马鞍山矗立于南,山清水秀,为形胜之地。李宅花台门是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浙江省建筑协会所编的《浙江省建筑展览画册》。三开间,中辟大门,前半间鹤胫轩,采用木雕彩绘装饰,后半间为方格眼天花,次间重檐,格扇门窗封护。前立撇山影壁,水磨砖砌筑。形制高大,结构合理,建筑雄伟,线条流畅,色彩瑰丽。上有忠孝名家匾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花台门前为桂坡大街,清澈的蟹溪沿街北流。旁为6000平方米广场,既是集市贸易中心,也是李宅镇娱乐活动中心。每逢元宵佳节,沿街张灯结彩,广场金龙飞舞,热闹非凡。花台门向西20米许是文昌阁,再向西行10米为蟾塘,塘面2亩余,形如满月,又称月塘。塘有一条石龙,塘旁有石龙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月塘北边高大的尚书坊,乃明朝时为东阳李氏六世祖李大同(官至工部尚书)、八世祖李希明(官至刑部尚书)所建。尚书坊向北20米集庆堂(又称大厅),现改为影剧院。再北行上十二级台阶为李宅大宗祠,清乾隆年间建,上有南渡名宗匾额,前后三进,五开间,正厅都用高大方、圆石柱,水磨砖石铺地,重檐斗阁,前有门楼11间,左右伴厢房32间,雄伟壮观,现保存完好。从大宗祠后进登十五级台阶为九间楼,中3间称映台楼,东3间为三德堂,西3间称四美堂,是全村的制高点。每逢佳节,层层大门洞开,登映台楼透过重门俯瞰月塘,犹如一面明镜,全村高低起伏的亭、台、楼、阁之恢弘气势,尽收眼底。从月塘向西南,有一座石狮门,上有侯伯世家匾额,系为宋时李诚之受封正节侯、李大有受封金华开国伯而立。此外,还有大小厅堂、宗祠、亭、台50余处,构成气势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俗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誉满四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宅的传统文娱活动,历来非常活跃。1926年在庆贺先祖卜居李宅500周年时,更是盛况空前。各大街道和公共场所全盖上幔天帐,挂灯结彩,月塘大放荷花灯,将荷花灯扎在木板上,下面缚着活乌龟,让其在水中自由游动,俗称乌龟灯,精彩别致,轰动县内外。1983年元宵节又在月塘大放荷花灯,著名诗人田间和叶晓山、青年作家张抗抗前来参观,并赋诗赞美。1984年国庆节,李宅荷花灯在杭州西湖灯会展出,并参与中日青年大联欢,博得中外来宾的盛赞,《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都作了报导。还有剧团(婺剧)、武术、迎龙灯、叠罗汉、秋车、抬阁、走马灯、莲花落等,尤以迎龙灯为最,其制作之精湛、阵容之壮观、迎行和蟠灯之技巧,均远近闻名。现文化设施有文化站、电影院、录像放映厅、3个图书室、老年活动室、俱乐部、电子游乐场、书画培训班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文化教育</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来重视奖励耕读,订养贤制度,振兴家学,设聚英坊,友悌之谊上达宋宁宗赵扩而封怡怡堂。明清时书院、学塾常年不断。1911年新学推行后,将3所私塾合并创办东阳县立第十高等小学堂,40年代易名李宅小学,现为李宅镇中心小学,列入东阳市重点小学之一,有13个班,在校学生718人,教职工30人,教学质量名列东阳市前茅。1951年小学附设初中班,逐年增加到4个班。1959年定点创办李宅初级中学,1975年改为完全中学。1977年以来高中学生蒋云尧等在全省数学竞赛中连续两届获总分第一,1978年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商景才率教育视察团来校视察,《浙江日报》在《观花记》的长篇报导中,对李宅中学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1979年高初中分设。1984年李宅中学易名东阳技校。现为东阳技校李宅分校,设家电、机电2个班,在校学生72人,教职员工16人。1979年分设的李宅初中(原名红武中学),现有12个班,在校学生637人,教职员工39人。另有幼儿园1所,入园儿童200余人。老年大学1所,学员90余人。青年业余高中正在筹建中。还有党校、短期农技培训班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尊师重教孕育出大批人才。古代有翰林侍讲李大璞,明太祖伴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兼尚书事李希明,典试云南两袖清风的李为京。辛亥革命时期有同盟会会员李谷香。民国时期有陆军中将李之藻等。今有微生物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禄先,数学博士、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现在澳大利亚)李晋先,地质学专家、西安地质学院院长李永升,华东空军地勤处处长、中将李世照等。另有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硕士、副教授6人,中级知识分子30余人,大学毕业生120余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经济发展</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李宅人摆脱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国营、集体、合营、个体经济四轮并转,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全面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东阳,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在东阳众多的瑰宝之中,李宅以其独特的魅力,宛如一颗深埋在岁月尘埃中的明珠,在被重新发现后,闪耀出令人惊叹的光芒。</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走进李宅,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世界。经过精心维护后的古村,散发着一种古朴而醇厚的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静静守望着过去,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那座大祠堂,无疑是李宅的灵魂所在。它就像一座巍峨的丰碑,承载着李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即使李宅的其他部分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仅这一座祠堂,便足以让人为之着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东阳这片古建筑星罗棋布的土地上,李宅的祠堂却打破了这种麻木。那祠堂中透出的古韵,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从仅容一人通过的门缝中奔涌而出,瞬间将你淹没。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震撼,让你停下了脚步,重新审视这座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限魅力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祠堂,是建筑艺术的杰作。它的正厅以5开间的规模傲然屹立,在江南一众3开间的宗祠中显得格外突出。走进其中,那种宽阔的空间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支撑起这宏大空间的,不是周边常见的木柱,而是全青石制的圆柱和柱础。大堂内那32根圆柱整齐排列,仿佛是一群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家族的尊严。穿堂和后寝的32根方柱与之相互呼应,石柱顶部精美的荷花形状斗卷杀,更是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这些石柱的形态和排布所寓意的“外圆内方”,以及柱头装饰所蕴含的高雅清白,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每一根石柱都不仅仅是建筑的支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江南地区常见的带戏台的宗祠不同,李宅的李氏宗祠有着独特的建筑布局。门楼、中厅和后寝依次排列,穿堂相连,天井相接。这种布局将民俗娱乐和宗祀祭拜清晰地划分开来,显得庄严肃穆。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建筑体量和布局与周原一带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李氏宗祠建于清代,处于中华文明封建帝制的未期,但它却像是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古老的文化源头与当下连接起来。这也许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不受时间和政治的束缚,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李宅的时光是宁静而美好的。阳光洒满整个祠堂,居民们早上晒太阳时留下的竹凳子还在原地,仿佛还残留着他们的温度。那一束束强光穿过敞开的檐与柱,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照亮了这座静谧的建筑。而后方传来的铃声和孩童的喧闹声,打破了片刻的寂静,却也为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里,新与旧和谐共存,祠堂虽已不再是全村的最高建筑,后面新起的学校取代了它的位置,但这种变化并没有让人感到突兀。相反,看到老人在午后陆续回到祠堂,或打麻将,或闲聊,听着孙子辈们的欢声笑语,一种温馨的氛围弥漫开来。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生活与文化的交融,让人感受到岁月变迁中的那份不变的温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阳李宅,它不仅仅是一个古村,一座祠堂,更是一个文化的宝库,一个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原文化在江南土地上的生根发芽,见证了李氏家族的兴衰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探索,去感受那跨越时空的魅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