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之《孟子与公孙丑》摘抄(一零七)

远山68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b></h1> <u>​&nbsp; &nbsp; &nbsp; &nbsp;</u>《公孙丑》下章,是由养气、不动心的个人修养问题开始,发挥到外用的行道。<b>把个人的学问修养行之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天下,真做到了,就是圣人</b>。目前学术界流行起禅宗,到处都是禅,一般人看了几本书,好像就懂了禅,其实连禅的影子都还没有看到。就算真悟了道,也还是困难重重,正所谓“<b>悟道容易,修道难;修道容易,行道难;行道容易,成道难;成道容易,弘道难</b>”。 <h3><b>&nbsp; &nbsp; &nbsp; &nbsp;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时&nbsp; &nbsp;地利&nbsp; &nbsp;人和(之一)</b></h1> <u>​&nbsp; &nbsp; &nbsp; &nbsp;</u>孟子在此举出当时的时代事件以及他个人一生的事迹,给我们做参考。<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孟子曰:“<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这段话说得很妙,颇有《<b>孙子兵法</b>》的味道。我们前年曾经提过,中国文化里,人的地位很高,所谓“<b>天、地、人</b>”<b>三才,上天、下地,人居其中,参赞天地之化育</b>。所以中国人自称万物之灵,说起来实在蛮难为情的,这是人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说法。不过在我想来,牛、猪、马、鱼这些万物会把我们人类看成“<b>万物之魔</b>”,是专门吃它们的坏蛋。但是在人的立场,的确不错,人是天地间最能干的,因此有所谓“<b>天地人</b>”三才的观点。而孟子在这里也提出“<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不论国家天下事或者个人的一生命运、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天、地、人这三项要素。虽然三者中最重要的是人和,但是三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如果说只有人和,没有天时,也不得地利,还是成不了事。<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天时相当于命运,地利相当于环境,人和则相当于伙伴。孟子这句话言简而意赅,不仅可作为军事哲学的纲要,而且是政治哲学的中心;小而言之,也是个人成功哲学的原则。于是“<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这句话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名言。我们看美国总统大选,当年卡特当选新任总统,当然是得人和的缘故啰!但绝对是人和的因素吗?不然!还配合了天时,为什么还配合了天时呢?这些年来,美国不论在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政治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令人失望,使得民情急于求变,希望能打出一片新的局面。因此卡特就在天时、人和的有利条件下脱颖而出。&nbsp; &nbsp;&nbsp;</div></div> <u>​&nbsp; &nbsp; &nbsp; &nbsp;</u>说到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家喻户晓的《<b>三国演义</b>》里那位拿鹅毛扇的诸葛亮,早在未出茅庐之前就断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他所依据的就是“<b>天时、地利、人和</b>”这三要素,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三者势均力敌,因此造成了鼎足三分的局面。<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至于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大得“人和”。春秋时各路诸侯都没有他这样威风,但是他不得“地利”,以致无立锥之地,“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同时他又不得“天时”,时代大势所趋,无法挽狂澜于既倒,于是他有“时哉哉!时哉!”的感慨,乃至最后的“获麟而叹”。年轻同学将来都社会上做事,不论献身任何一种行业,也不论立志于大事、小事,都必须注意这三个要素——天时、地利、人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