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杂谈读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新时代,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活动,依旧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心灵净土的重要途径。 </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读书,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如今,我们身处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手机上的信息铺天盖地,但其中很多只是碎片化的信息,并非系统的知识。信息的零乱让我们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没有方向的船只。学校教育虽然是重要的读书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性。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为了高考而读书,一旦高考结束,拿到文凭,很多人便停止了读书的脚步。曾经有十二年寒窗苦读的学生,高考结束后甚至恨得将书都烧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p><p class="ql-block"> 然而,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读书能让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们出现纰漏或者错误时,它会帮助我们指出错误,并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它是我们人生的指明灯,例如《世上最伟大的促销员》能教会我们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地做好工作,帮助自己走向成功。读书还能培养我们的文化修养,若经常去研究、去读、去思考,便能从书中找到新的知识点,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把知识点都牢牢地记住,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 </p><p class="ql-block"> 读不同类型的书籍,能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读文学经典,诗情画意随即呈现眼前。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辽阔,牧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迷人风光;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表现了大自然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词们都能让人陶冶情操,益人心智。 </p><p class="ql-block"> 读史书,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历历在目:“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汉武帝的大一统……它解开了紧锁历史的密码,打开尘封的史册,见证过往的兴盛和繁荣,发人深省。唐玄宗说过:读史使人知兴替。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多读书,读史书,从这些书中学习史实,明白事理。 </p><p class="ql-block"> 读古典小说,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的情景在脑海中泛起狂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施耐庵的《水浒传》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吴承恩的《西游记》赞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耐人寻味。 </p><p class="ql-block">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呢?我们要摒弃功利性的读书观念,真正从内心热爱读书。就像汪曾祺先生,他在西南联大时常不上课,但是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书,后来能成为著名作家。我们也要像他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兴趣爱好。在闲暇时光,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感受文字的魅力。我们可以制定读书计划,每月读一本好书,然后写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们还可以参加读书分享活动,与其他书友交流读书的体会和收获。 </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读书,是一场与知识的邂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与书为伴,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新时代生活中最美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