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之《孟子与公孙丑》摘抄(一零五)

远山68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孙丑章句上(第一零四节)</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贤的人格分类(之一)</b></h1> &nbsp; &nbsp; &nbsp;<b>  &nbsp;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生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b><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b></div><div><b><br></b></div><div><b>&nbsp; &nbsp; &nbsp; &nbsp;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b></div> <h3><u>​&nbsp; &nbsp; &nbsp; &nbsp;</u>这一节也是《<b>公孙丑</b>》上篇的结论,也就是孟子述明平生立志学孔子的道理。我曾说过,许多人不管他学佛、学道、学儒,年纪活到一大把了,还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观,没有立定将做一个什么样人的志愿。像孔子、孟子,“<b>十五而立志于学</b>”,已经开始立志了。人生观是一,定要确立的,现在孟子引用古人的志趣,来反衬出他自己的人生观。</h3><div><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他说,伯夷当隐士,人品极其清高,他严格地选择老板,连周武王都看不上。他认为不是理想的老板,就不替他做事;不够朋友的人,不和他做朋友;朝廷里有坏人当政的话,他就不到这朝廷中去。像纣王是他的本家,因为是坏人,他就不到这朝廷中去。像纣王是他的本家,因为是坏人,他就走开了。他也不愿意和坏人说话,如果让他站在坏人当政的朝廷上,或者和恶人说话,他就感到难过万分,好像自己穿了礼服坐在烂泥坑里或煤渣堆上一样,觉得别扭难过。他对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但是我们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是非善恶分得太清楚了,就没有福报。是非看清楚之后,必须能包容,如果不厚道,变得愤世嫉俗,这也算是一种毛病。</div> <u>​&nbsp; &nbsp; &nbsp; &nbsp;</u>孟子这里说,基于这种讨厌坏人的心理发展下去,如何和一个普通人站在一起,看见这人帽子戴得不端正,伯夷就偏过头去,理都不理就走开了,好像生怕看上一眼、打个招呼就被玷污了似的。所以诸侯们虽然写了言辞恳切的聘书来聘请他,他都不接受。他之所以不接受,是因为他的人生态度是不屑于去将就别人,所以结果搞得“<b>天子不能臣</b>”,皇帝没有办法找他来做干部;“<b>诸侯不能友</b>”,各国的诸侯想和他做朋友都办不到。他望望然而去之,走了,硬走到首阳山,困在那里吃野生植物蕨薇。这种植物,在登山时如果迷途,暂时用来充饥,保持体力是可以的,长久地吃下去,一定会吃坏肠胃。所以他和叔齐兄弟两人吃出肠胃病而死。他们清高是清高了,可是对当时天下的生民并没有任何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