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万华《南方北方》之《桂花与蝉》(2)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月初,癸卯七月中,大约桂花确乎开得早了。但说无秋之迹象,却也不完全对。作家描述之:“银杏果成双成对往下掉,栾树一边开黄色小碎花一边结淡红的蒴果,杜英高枝上零星的几枚红叶让人想起爱尔兰风笛的声音(这是通感,妙极)。榕树下走过时,蝉的嘶鸣弱下去。”——由此引出了蝉。是了,这蝉与桂花有何关系,作家是如何引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处暑后几日,蝉们还在一惊一乍拼命叫”不待继续,却又回顾——如此拓展表现之空间、增加文字之张力。她是如何形容蝉声的?“遇到齐鸣时感觉耳膜都要被震破”,你听过这样的蝉声吗?听过的,是不幸;听过的,又是有幸。再进一步补充,“有一次夜半醒来,凌晨三四点,雨声哗哗,雷声轰隆隆不断,开窗时居然听见蝉鸣混在雨声中格外清晰”那蝉居然在雨中齐鸣,它们为雨之到来而欢呼鼓舞吗?想必也是天地间生命之赞歌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写蝉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写蝉的形状,“此处的蝉是大黑蝉(其实我也没见过其他蝉)”,“我”似乎只见过一种蝉,想来蝉是有许多区分与种类的。不过,这只蝉仍是虚写,没有具体描摹它的颜色、体型、翅翼(“薄如蝉翼”仍是虚写)及触须(蝉有触须吗?不懂昆虫学的我不要闹笑话啊)。她没有写蝉,却融入了千里思绪。这只普通的死去的蝉竟把人的思绪带得那么遥远。友人和她一同在蜀中捡到,要把它带到千里之外,带给女儿。是呀,一只蝉的标本引发了作家那样多的思绪。有时候我也想得这个世界神奇,比如藉由文字,作家李万华又把三个人联系在一起,这只蝉现在乘着幻想之翼来到了春天四月南高原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秋日的大部分蝉去了哪里”,南高原少蝉(其实这话只适合作为南高原中心区域的这块山间坝子,自关河以下大关、盐津、绥江、水富等县,这种虫子应该唱响山间与江面的整个夏天。童年时,我听过永善茂林镇公路边柳树上的蝉声,当地人叫作“嗯啊子”;高中毕业沿金沙江徒步我听过巧家荞麦地乡的蝉声,声振林樾)。夏天我听到过许多鸟声,可是冬天我实在不知道它们藏到哪里去了——这疑惑,正像作家对于蝉声的追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万华巧妙地把蝉与桂花挂起钩来了,前面我的困惑得到了释疑:“总不会是被桂花的香气熏醉了,晕乎乎,头重翅膀轻,也飞不起来也落不下去,只在枝杪间绕啊绕,或者被桂花取代(据说桂花总是有煞气)”真说得神乎其神,就像前面写到蓝雪花的蓝“轻盈得似乎吹一口气就会飘散”……作家的思绪不能不说是飞动的,作家的想象不能不说是神奇的,充满了一种如纱翼般的飘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桂花会取代蝉呢?据说桂花是有煞气的——哦,今年我就站在桂花树下使劲嗅一嗅吧,让它杀杀我那疲困的身体与迟钝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季节的事,就是一物盛一物衰,谁也见不得谁的好。”这仿佛是哲理,作家由大自然获得的哲思。这也仍然是虚写,由此我得到了启发:写作,写草木,不一定要学汉大赋那样紧紧抓住本体而穷形尽相,围绕你要记写的事物尽可展开与之相关的所有时光,让它们漫漶成一幅漫天风雨的莫高窟壁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日日自树下过,想蝉声寥落也一定有一只只蝉的尸体在树下横陈,却没有。欲要细究,又觉得还是不知道的好。也许被鸟填进肚子,也许被夜来的风刮到某个角落,等再次苏醒——风总是善于了结,而大自然又绝不会浪费东西。”这些哲理被她以诗意出之。天地似乎无情,可一切又仿佛自有安排,大自然生生不息,人类社会亦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多时间也就过来了——这桂花与蝉声竟带出这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哲思是宕开、插叙还是深入呢?我不知道,愿不知道,借季节之一花朵与一声音,想到遥远与近切,其中有许多对于生命的感怀与对于时光的思索;这其间有不舍、有不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南方北方》(李万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花与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傍晚去一家名叫安德鲁森的小店买面包,回去时,闻到空气里一阵芬芳。香气过于熟悉,仿佛一位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眉眼都清楚,就是想不起名字。环顾,路边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高过屋檐的叶子花自春天开到现在,一树暗紫一树玫红始终不见凋零,石榴花早变成石榴果沉甸甸压低树梢,荷花木兰结出果实像一个个小佛头,白兰打算开出今年的第二茬花,蓝雪花的蓝轻盈得似乎吹一口气就会飘散……嗅不出香气来自哪里,仿佛一群不见形迹的小蝇子,忽远忽近将人尾随。</p><p class="ql-block">翌日忽见一树树桂花已繁。</p><p class="ql-block">泼天的喜悦无人分享,独自受用真是豪奢。慢慢看,慢慢嗅,拍几张照片。原来桂花有不同颜色。一树橙红的桂花下,我想这大约就是金桂。与金桂有关的事我不记得多少,想起的只是《红楼梦》里的夏金桂,因为她的蛇蝎心肠。而在一树淡黄色的桂花下,我又努力回忆东坡《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想丹桂大约就是这种色泽淡淡的桂花。后来知道全弄错。橙红的桂花是丹桂,淡黄色的桂花才是金桂。</p><p class="ql-block">微博里贴几张桂花的照片,说一句桂花忽然就开了,岭南的朋友诧异:桂花开得这么早?我与桂花本生疏,几时开几时谢全无概念。单记得五六年前的9月底,在苏州,和女儿从地铁口钻出来,忽然满街的桂花香和暮色,又是欣悦又是惘然,一条路多走了半小时,苏州从此留下好印象。9月初,癸卯七月中,大约桂花确乎开早了。这四川盆地,白日气温还在三十摄氏度左右,要说秋天的肃杀,一时实在难觅。</p><p class="ql-block">也不能说秋日全无气象。银杏果成双成对往下掉,栾树一边开黄色小碎花一边结淡红的蒴果,杜英高枝上零星的几枚红叶让人想起爱尔兰风笛的声音。榕树下走过时,蝉的嘶鸣弱下去。记得处暑后几日,蝉们还在一惊一乍拼命叫,遇到齐鸣时感觉耳膜都要被震破。有一次夜半醒来,凌晨三四点,雨声哗哗,雷声轰隆隆不断,开窗时居然听见蝉鸣混在雨声中格外清晰。此处的蝉是大黑蝉,其实我也没见过其他蝉。朋友来访,饭后去湖边散步,见一只蝉掉在路上。已经死去,肢体却完整,尤其一对蝉翼。我们蹲在路边反复看,惊叹“薄如蝉翼”原来如此。看不够,朋友从包里找个小纸盒,轻轻拿捏,将蝉放进小盒子,说要带回家给女儿。朋友回家的路线我熟悉,从这里出发,向北再向西,过江油,经广元,穿陇南,到西宁。一千多公里,路途风景南北各异,那只死去的蝉将坐在颠簸的汽车里,到达遥远的寒凉之地,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不知秋日的大部分蝉去了哪里,总不会是被桂花的香气熏醉了,晕乎乎,头重翅膀轻,也飞不起来也落不下去,只在枝杪间绕啊绕,或者被桂花取代(据说桂花总是有煞气)——这季节的事,就是一物盛一物衰,谁也见不得谁的好。一日日自树下过,想蝉声寥落也一定有一只只蝉的尸体在树下横陈,却没有。欲要细究,又觉得还是不知道的好。也许被鸟填进肚子,也许被夜来的风刮到某个角落,等再次苏醒——风总是善于了结,而大自然又绝不会浪费东西。</p><p class="ql-block">说起浪费,我始终不知自己曾经浪费过什么。秋风总是起,又总是去,我不能总是抱怨,说时间都被我浪费了——好像我有多大的面子,时间这个庞然大物可以属于我自己。</p><p class="ql-block">来源:《青海湖》2024年第3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万华,女,1972年出生于青海。出版散文集《金色河谷》《西风消息》《丙申年》《山鸟暮过庭》《山色里》《群山奔涌》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nzqhzw" target="_blank">读李万华《南方北方》之《桂花与蝉》(1)</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