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生活百态和社会风貌。《周南.汉广》作为一首经典的情诗,通过寓情于景,以忧邑和浪漫的笔触,描述了爱而不得的复杂情感,其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堪与《秦风.蒹葭》相媲美。在由陈奕文老师主讲的本周《诗经》读书会上,重新品读《周南.汉广》,温故而知新,令我感慨颇多。</p> <p class="ql-block"> 在低声的吟诵中,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遥远的先秦时期,似看到一位青年樵夫,眺望千里迢迢的对岸,发出内心的深情呼唤。诗中“乔木”象征游女高不可攀的完美形象,也被赋予若隐若现的神性或贵族气质。“其楚”与“秣马”则象征着樵夫对爱情的默默守护。全诗中反复出现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深化了情感的绵长与无解。一是象征汉水和长江的浩渺,成为爱情的阻隔;二是隐喻身份与阶级的差异和爱而无果的结局;三是体现樵夫的无奈、克制和叹息,展现出理性与情感交织的独特爱情观。而樵夫对爱情界限的尊重,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态度,成为儒家文化中情感表达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周南.汉广》以含蓄的意象和反复的咏叹,构建了一个关于“不可逾越”的永恒话题,即是个人情感的哀歌,也是人类面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普遍写照,正是诗中理性与深情的平衡,克制与奉献的交织,使得《周南.汉广》成为诗经中富有哲学深度的篇章。《汉广》里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的无奈,让这份求而不得的情感穿越千年,依然触动心弦。</p><p class="ql-block"> 如陈老师所言,品赏《周南.汉广》,打破了人们对“完美”的执念,以不圆满的姿态叩击心灵,展示出一种独特的美学形态“缺憾美”,就如维纳斯断臂,成就了永恒的艺术之美,月亮的阴晴圆缺,演绎着动人的自然之美,而这些缺憾美以不同的形式,引发人们对美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缺憾是事物发展的常态,一次错失的机会;一段无疾而终的情感;一个未完成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成为记忆中独特的风景,它让人们明白,人生的美好不仅在于圆满的结局,更在于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接受这些缺憾,才能以更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精彩,在缺憾中追寻属于自己的完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