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做官并不是我的志向,我一直的理想是以文章扬名天下。可叹我如今已经老迈,仍独自漂泊在天地之间。如今你先我而去,我便像失去了挚友……回想我年轻的时候,闲游放荡,无拘无束,你虽没有直言指责,但心中始终为我担忧。我明白你的心意,你是怕我庸庸碌碌湮没在世上。后来我有所感叹做出改变,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那蟠曲的山丘之上有你的坟茔。我已让人凿好两个墓室,等我死后定会来与你同眠。我回去守着我们的老屋,我的心意不会改变,倘若你的灵魂还没有走远,相信不久以后,我必来与你相伴。</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苏洵郑重地将这些佛像供奉在寺庙里,并且去亡妻的坟前告别。他在祭文的结尾处写道:“倘若你灵魂有知,或者会升入天堂,或者会遨游四方。无论你去哪,都是你随心所愿的选择——就像如今的我,要去漂泊四方,无牵无挂了一样。” </p> <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苏洵两段祭妻文的含义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思维的不同吧,不同心境的人,读相同的文字,却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以我的心境来理解,苏洵的心境也在给亡妻守灵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我必须重新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了。</p><p class="ql-block">我要去寻找新的生命意义了。</p><p class="ql-block">是两种不同的面对丧失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好像,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灵魂的理解。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去。活着的人,灵魂的归处在乎自己的意愿,那死去的人呢?是以活着的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吗?“我”要一直在,还是你希望我到哪里去我就会到哪里去?那一方坟茔,不是“我”的灵魂最终的归依之所吗?怎么就想起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原来那些死无葬身之地的灵魂,的确是还在牵念着尘世的虚无的孤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