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再次强调一种深度思考“工具”

六度空间七里坪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章讲几组二元相对结构:道废/仁义,智慧/大伪,不和/孝慈,国乱/忠臣。这也是重复第二章的主题,即讲现象世界或言语世界的二元相对性,只不过在第二章列举的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更为抽象的范畴。而在本章(第十八章)列举的几乎是与家、国、社会相关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这种言语的或现象世界的二元之间互为因果,相生相成。作者在此强调家庭、国家、社会话语的二元相对性,对于人们深刻观察现象世界有工具性作用——也即是说,自觉运用这种二元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深度思考、观察。</p> <p class="ql-block">譬如:当世界提倡仁义时,观察者利用此工具可以思考:世界或正处于不仁义(即大道废)之时。</p><p class="ql-block">当社会交往多虚伪,也说明人的智慧的普遍存在。</p><p class="ql-block">在以孝慈为义的世代,或大多数没有孝慈。</p><p class="ql-block">强调忠诚,也许朝廷正缺乏忠臣(即昏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此工具是一种思考工具,仅仅用于思考及认知。虽然可能有“深度”效果,但毕竟只是思维而已——它只能是对“可能性”存在的思考。故在运用此工具时要灵活、变通,不宜固执、武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