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作神仙— 齐白石大师诞辰160周年精品展

Yanji Di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北京画院携近40幅大师的精品来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展出。我们有幸目睹大师的手迹,一窥他的水墨世界。</p> <p class="ql-block">旧金山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把车停在市政厅的地下停车场,很是方便。</p> <p class="ql-block">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与市政厅隔街相望。</p> <p class="ql-block">画展海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画展在一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正值春花浪漫的季节,有花堪折直须折。</p> <p class="ql-block">展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p> <p class="ql-block">本次画展的主题是不肯做神仙,缘起大师篆刻的“老当益壮不肯作神仙”的一枚印章。</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祖籍安徽,1864年1月1 日出生在湖南湘潭。他少年时家境贫寒,曾当过木匠,学过雕花,青年时开始专心学习绘画和诗文,以卖画为生。中年开始游历山水,后半生定居在北京。到了晚年,齐白石不仅是绘画大师,还是集“诗、书、画、印”之大成于一身的世界文化名人。大师于1957年9月16日在北京辞世,享年93岁,可谓老寿星。齐白石对中国水墨画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因此而闻名于世界画壇。他用写意的风景,逼真的花鸟虫鱼和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他对平凡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画打破了社会阶层的藩篱和文化上的隔阂。他的画作不需要观赏者具备复杂的理论知识,也不需要观赏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他的作品直抵人心。他创造性的大胆尝试和以书入画的签名方式,让他的画作浓墨与重彩并存,他因此创立了“红花墨叶”画派。得益于书法和篆刻造诣,他把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笔法转换成了极具表现力和抽象力的现代笔法,在中国画和现代西方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毕加索对他的画作赞赏有加。</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一个个悬挂的信封映入眼帘。每人可获一个信封,里面装有齐白石的一幅字画的影印件,您还可凭此信封与他的家人通信。</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拿到的《荷花小鱼图》的影印件,此幅作品并不在此次参展之列,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的人物画平易近人,生动活泼。他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神仙和历史人物,揭示他们与普通人相同的一面; 他更喜欢把周围的普通人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他模糊了神仙世界和凡人世界的界限,在他的作品里,平凡的人物可以如神仙般逍遥,而神仙也有着凡人一样的日常生活,如穿衣裁帽,冥想打坐,伸懒腰,挖耳朵,挠痒痒等等。</p> <p class="ql-block">善于捉鬼的钟魁也有痒痒的时候,怎奈小鬼搔不到痒处,气得他吹胡子瞪眼睛。</p> <p class="ql-block">普通的老人一根不求人在手,哪里痒挠哪里,快活赛神仙。</p> <p class="ql-block">这幅“老当益壮”正是齐白石先生的自我写照。他92岁高龄依然潇洒地挥毫泼墨,分享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从1902-1909年,齐白石在朋友的邀约下,游历山水,曾五进五出家乡。此后他开始大胆尝试,在极其简约的构图中,用最少的笔墨来表现大自然中最基本的元素,他把现代的表现手法融入进了中国画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实现了个人艺术创作上的转变。</span>在他看来,画家并不能真的“拥有”山,只能是“借山”作画。故此他把自己创作的52幅山水画题名为“借山图”。以下是其中的几幅,颇有“平淡见奇”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明月江涛</p> <p class="ql-block">寂寞沙洲</p> <p class="ql-block">明月孤松</p> <p class="ql-block">海上日出</p> <p class="ql-block">孤帆远影</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还是一位多产的风景画家。他的风景画融合了宏大的山川写意与细致的花草虫鸟。他仿佛是一位广阔天地的俯视者,又是一位近距离的观察者。</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宏大叙事,白石老人更喜欢画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这是他少时用过的柴耙。</p> <p class="ql-block">发财图 — 一把算盘</p> <p class="ql-block">四言对联“蛟龙飞舞,鸾凤吉祥”夹着一幅“寿桃图”构成了一幅中堂,成了此次画展的中心。这幅对联由楷书,隶书,行书和篆书合成,彰显了大师的书法造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尊为百兽的主宰,体现着男子气概和力量,而凤凰被誉为百鸟之后,代表着女性气质和美丽。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美好的理想境界浓缩在了“龙飞凤舞”四个字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的祝寿画里,松、柏、鹤、石、桃、灵芝都有长寿吉祥之寓意。齐白石的这幅《寿桃图》是他所开创的“红花墨叶派”的代表作。他专门用中国画中的自然颜料来表现特定的事物。如赤红用来表现成熟的水果,柠檬黄用来表现光滑的表面,靛青来用来表现深绿色的枝叶。</p> <p class="ql-block">他注重用墨深浅来表现不同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  荷花与蜻蜓</p> <p class="ql-block">留得残荷听雨声</p> <p class="ql-block">仙气飘飘的仙鹤 — 身披洁白的羽毛,头顶鲜艳的波纹,站姿端庄,仪态典雅。</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副是工虫画册精品。大师把对昆虫之准确精细的画法与对花草之简约写意的画法完美地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中。大师出生在乡村,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他一生喜爱养昆虫,如蝈蝈、蜜蜂和蝴蝶。他对昆虫的精细观察和精确描画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花与凤蛾</p> <p class="ql-block">独酌</p> <p class="ql-block">灵芝与天牛</p> <p class="ql-block">豇豆螳螂</p> <p class="ql-block">枫林亭</p> <p class="ql-block">甲虫与水黾</p> <p class="ql-block">双螳螂 — 下面这只螳螂明显占上风,上面那只摆出随时准备逃走的架势。整幅画虽然没有背景, 却弥漫着紧张决斗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灶马(Cave Cricket 蟋蟀) </p> <p class="ql-block">九虫图稿 — 相较于不受细节的约束,大师根据九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对它们在画稿上做了布局。如飞蛾和蟋蟀属于夜行性昆虫,他们被隐蔽在了画稿的左下方,而蜜蜂和蜻蜓喜欢在白天活动,它们被安置在了明亮的上方,扇动着翅膀。</p> <p class="ql-block">雏鸡小鱼 — 一群毛绒绒的小鸡站在岸边看游动的小鱼,奈何抓不到一条。画中没有河,却能让人看到鱼儿们在自由自在地游动。</p> <p class="ql-block">画上只有鱼和蟹,却能让人仿佛看见了一条河。</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画作内容广泛,他主张艺术妙在似与非似之间,属于大写意画派。他开创的“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蔬菜花鸟虫魚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他画的群虾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被誉为画虾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画虾经历了最初的写实逼真,神形兼备到最终的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写实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头胸部没有变化。逼真的虾出现了急游缓游、打斗跳跃等情态。随着用笔用墨的变化不断增多,虾头虾眼用浓墨,虾身用淡墨使其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虾背隆起,虾钳虾须细致入微,虾的灵动与神韵跃然纸上。大师作画以实物为本,从不凭空想象。即使已入化境,每次画虾,他都会仔细观察一番虾在水盆里游动的样子,然后才提笔,意在笔先,落笔即成,用墨恬到好处,形象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大师92岁高龄时創作的《和平图》,粉黑相配,和谐高雅。大师一生画笔不缀,乐在其中。这次画展不仅展示了大师的绘画成就,也侧漏了大师孜孜追求、成就斐然、乐观豁达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丹青意造夺天工,</p><p class="ql-block">求得真趣不作仙。</p><p class="ql-block">大师的艺术造诣高山仰止,大师的乐观豁达却无关才华。</p> <p class="ql-block">愿我们也能像大师一样,乐山乐水乐平常,把自己活成人间的神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