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与茶

雨文果子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道家与茶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体现在茶文化的全面兴盛与发展上。可以说,没有禅宗,中国的“茶文化”甚至不能称为茶文化。因其无法成其为一种形态,更因其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p> <p class="ql-block">  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早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初期阶段,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庐山志》记载,晋时庐山就有“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的风气,其中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佳茗招待大诗人陶渊明,谈诗论佛。到了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明确的把禅门饮茶的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寺院日常生活修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茶和佛教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茶助禅功,喝茶是“和尚家风”,而通过饮茶来体悟人生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佛教僧人为什么选择茶作为生活中必备的饮料,并将之升华为修行的重要部分呢?应该说,这与茶性本质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专注一境,从而开发智慧,体悟大道。在长期的坐禅过程中,要求僧人少食少眠,克服昏沉、散乱等无名烦恼,达至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从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来说,茶正好可以提供最理想的帮助。茶叶性淡而俭,醒脑提神,即能够防止磕睡和昏沉;又能够清除虚火,涤荡身心,去除疲劳,对于坐禅修行进入“禅定”,睿发精神,敏于悟道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茶汤清淡净洁,即不会违反佛门的各种戒律,而且符合佛教寂静淡泊,抑欲忌荤,提倡素食的人生态度。佛教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是茶与佛教结缘的必然,也是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茶佛一味”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茶与禅渊源深远,“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这对禅宗,对茶文化,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头戏。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逐渐形成的茶文化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然而更使我们无以忘怀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到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p><p class="ql-block"> 中国禅茶文化传入日本,才有了日本的“茶道”;传入朝鲜,才有韩国的“茶礼”;传入英国才有英式“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的“基督禅”。就日本和韩国而言,日、韩两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的禅宗,就禅茶文化而言,日本茶道的背景是中国传入过去的佛教禅宗,其核心就是“禅”。最初在唐朝,由日本最澄法师和永忠和尚到中国携茶种根植于日本,而后由日本的珠光禅师开创了日本茶道,并汲取中国儒、道思想,提炼出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从而凝聚了一个大和民族;韩国茶礼的形成,是因为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由我国传入高丽,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以饮茶之风亦进入朝鲜半岛(《中国茶文化专号》)后来韩国佛门草衣禅师张意恂把儒家中庸总想引入朝鲜的茶礼中,形成了“中正”精神。韩国茶礼的推展,加快了韩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怎么讲,日、韩网国的“茶道”、“茶礼”是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正如日本山上宗二在《山上宗记》所说的“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由此可见中国禅茶文化与日本、韩国茶道精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中国的晚唐时期,身居赵州观音院(今河北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把“吃茶去”作为接引学人参禅的一种方式,对“新到”和“未曾到”之人都给予了“吃茶去”的回答,形成了当时轰动南北禅林的公案,催生了中国禅茶文化重要思想,赵州柏林禅寺也由此成为“禅茶一味”思想的肇始标志。正因如此,无论是日、韩网国的茶道组织,还是海内外茶文化机构不远万里来到柏林禅寺寻根问祖,均以拜祭“赵州古佛”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禅茶一味”这个概念,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只有当茶和禅结合时才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真正符合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茶家主雅气的禅茶文化中心思想。</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背景来看,佛教虽由印度而来,但到了唐代由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进行了重大改革,吸收和融合了中国道、儒二家的文化思想,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同时也对日、韩两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茶文化中的“廉、美、和、敬”或“理、敬、清、融”或“和、俭、静、洁”或“美、健、性、论”等一系列思想体系,以及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和韩国茶礼中“清、敬、和、乐”、“和、敬、俭、真”等思想,其产生的背景,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禅文化的渗透,才有了“禅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