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倡的是“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孔子所处的时代,记述茶事的资料很少,但也并非无关。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利用茶进行茶事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茶礼、茶俗、茶德等方面,影响更加深远。如在茶礼方面,有贡茶、赠茶、赐茶、敬茶、奉茶等。在茶俗方面,有用茶祭天祀祖、定婚下茶、茶作丧葬等。至于在精神领域、思想道德方面,儒家学说更是与茶相融,并引领茶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就是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艺是追求仁德过程中的活动方式。”换句话说“道行在外,德修在己,若要想求道行于天下,就必须得先据守自己的德,以德为根据地,方可得道,行道而不失道。”由此可见,德是根本,而茶德精神正是在这种思想下孕育而生。</p> <p class="ql-block"> 茶德精神,简单地说来,就是由饮茶而产生的道德和品行。德,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主张,即以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论语·为政》载:“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礼,有耻且格”。孟子提出:“以德服人”。但儒家的德,其核心仍然是“中庸为之德”。</p><p class="ql-block"> 这种思想反映在茶事上,就是茶可以德行道。唐代文学家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刘贞亮的茶德,包括茶的功效、礼仪、情操、品行和哲理等。</p> <p class="ql-block">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比较建茶与江茶后曾说:“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朱熹认为建茶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美德,而江茶则类似于古代贤人伯夷和叔齐的品格。中庸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代表了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德行。伯夷和叔齐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以坚守节操和道德闻名。因此,朱熹通过这一比喻,强调了建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朱熹将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赋之于茶,是对茶德的极大提升。通过饮茶,茶人可以体会中庸思想,努力攀登“中庸之道”,做君子仁人。 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理。”(《二程遗书》)“中庸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一种至德、一种完美的德。中庸之德,是难以达到的,孔子就曾说:“中庸不可能也”,只有“君子”才有可能“依乎中庸”、“择乎中庸”。</p><p class="ql-block"> 现代茶学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四则”。其主要内容是: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以后,庄晚芳又对“廉、美、和、敬”作了补充和说明:</p><p class="ql-block"> 廉俭育德: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p><p class="ql-block"> 美真康乐:茶要美,沏茶用具要美,水要美,境要美,美中不能作假,以此为茶德精神的主要内容。给人增添情趣,心旷神怡,健身益寿,快乐无比。</p><p class="ql-block"> 和诚处世: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做好人际关系。和字有许多意义,就饮茶人来说,要给人体生理心理的融和,在进饮茶场所要和畅,做人要温和,助人为乐,才可以达到茶德的和好。不但外表和,同时内心要诚,把和诚结合一起,才可以使茶德达到完善之地。</p><p class="ql-block"> 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敬字在茶道上茶礼上均作为主要宗旨,要敬人爱民,要敬老爱幼,把敬爱结合一起,以免敬茶表面化,失去了敬茶意义,失了茶德精神。 庄晚芳先生的这些解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茶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指导。</p> <p class="ql-block"> 儒家思想有许多论点,一直是中国人的立论依据,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石,茶道亦是如此。它全面吸收儒、道、佛三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特别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形成自身的特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