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伏羲文化与伏羲学研究》课题会</p><p class="ql-block"> 上的发言(上)</p><p class="ql-block"> 课题主持人 韩鹏 </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之年。 </p><p class="ql-block"> 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产生、成长、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而不是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过程。其中目前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即华夏文明发源地的研究问题。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这一问题的。 </p><p class="ql-block">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公开报道过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考察伏羲、女娲庙堂一类文化传承地的消息,就更不用说发表针对性的讲话情况了。因为这涉及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问题,大家都比较慎重。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国内新闻媒体公开报道了党的总书记考察甘肃天水伏羲庙,并发表了“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讲话。 </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公开报道,党的最高领导人考察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庙之地,也是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伏羲及伏羲文化重要意义评价的讲话。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对于指导中国社会科学界的社科研究工作,尤其重大和重要。 </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伏羲及其文化被当作神话传说,当作主观虚无、甚至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看待,没能将其正式纳入官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畴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以来很长时间。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获得省社科联批准立项的《伏羲文化与伏羲学研究》课题,也是在发掘、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正式将伏羲文化研究纳入社会科学研究范畴的一次积极尝试,其示范性意义和重大影响不可小觑。它涉及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本性、科学性、客观性的认识问题。 </p><p class="ql-block"> 2016年开始,我和郑州一位教授,合编了一本《伏羲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书,一直没有批准出版。但2023年,不仅批准了出版,还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党和政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和重视程度。 </p><p class="ql-block"> 我们被批准立项的课题《伏羲文化与伏羲学研究》,恰恰涉及到华夏民族、及其文字、文化、文明产生源头问题,也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源头的研究问题。无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或是“两个结合”的实现,本质上都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和阐发中国创世观、创世史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因此,课题也面临着如何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揭示华夏民族运用伏羲创世史观,创造人文世界、即中国最早的九州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历法法则等创世理论和实践问题。</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个问题被破解了,无论对河南、甚至对中国,其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