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勇|| 善念莫若善心,善心莫若善行

宜昌骆勇

<p class="ql-block">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伴我25年了。在这本稍微发黄的书里,夹着一张撕得不是很规则的信笺纸,公公正正地写着一行字:“叔叔,我真的很想读书。”这张信笺纸的时间更为久远,已有30年。每每看到这张皱皱的纸,总会生出一丝悸动。</p><p class="ql-block"> 1995年的夏天,那一年我28岁,从事人事工作。我受枝江农行团委委托,前往枝江安福寺最贫困的村刘家冲村结对子、捐资助学。村里有一户龙姓人家,刚从贵州移迁过来,妻子慢性肺病,一儿一女,孩子的名字很有文化味儿,仿佛与那张残脚饭桌的古老韵味交相辉映。儿子龙羽玄,正读初一,女儿龙予谣,正读小学五年级。</p><p class="ql-block"> 当我踏进破旧土坯房的大门那一瞬间,被正堂墙面上的20多张彩色奖状震惊了。龙羽玄木讷,涨红着脸,双手捧着一个瓷杯,好半天憋不出一句话来。龙予谣扑闪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忽而看看哥哥,忽而看看我,想笑不敢笑,双手接过哥哥手中的瓷杯递向我:“叔叔,您喝水……”话刚说完,她的父亲龙修文回来了,我与他很官方的沟通此行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修文很会聊天,几句话便把两个孩子学习情况和读书理想说得明明白白。龙羽玄早已不知道去哪儿了,龙予谣全程站在我的旁边,没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和他爸爸交谈。临走时,龙予谣轻轻地问我六个字:“我还能读多久?”我怔怔地看着她笑了笑:“你想读多久就能读多久!”龙予谣笑了,向我鞠了一躬,跑向里屋。</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反身走出大门时,龙羽玄突然从里屋跑了出来,慌慌张张地递给我一张纸条,又急急地跑回里屋,房间里回荡着他急急的声音:“谢谢叔叔!”我缓缓打开那张不对称的纸条:“叔叔,我真的很想读书!”</p><p class="ql-block"> 1996年至1999年,龙修文的家境并没有多大改善。我每年都会去两次,给两个孩子捎带一些书籍和学习资料。龙羽玄和龙予谣的变化很大,言语丰富了些,性格活泼了些。1999年底,我意外地得知了一个消息:龙修文一家又回贵州去了。时至今日,我再无他们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  2000年,我从枝江调入宜昌。我所在的计划科,正在资助五峰高中的一位同学,黄姐是组织者,我也有幸成为资助团队中的一员,直到2003年。有趣的是,我至今还不知道这位受助者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2005年,我在湖北日报旗下的东湖网络社区担任超级版主。社区里有一个“爱心之旅”版块,主要聚集公益志愿者、聚焦慈善事业。我想起了龙羽玄的那张纸条,便向社区管理者申请兼任“爱心之旅”版主,并在东湖社区发起了一场“捐资助学”的活动,理想美好、现实骨感,没有经验也没有现存蓝本,一年多时间,筹资不足千元。</p><p class="ql-block"> 2006年初,我因工作原因,“爱心之旅”的活动搁置起来。现在回过头看,即使我的工作不忙碌,我发起的那场“捐资助学”活动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我的书生气太浓,充其量可以谋划,却成不了开疆辟土的领头人。就在这年的4月,葭颦出现了:她满腹才华,激情满满,爱心担当,我与她沟通之后,向社区管理员推荐,葭颦接任“爱心之旅”版主。没有想到的是,她20年来持续坚持在做“捐资助学”这一件事,并将“爱心之旅”发展为省级注册公益协会。</p> <p class="ql-block">  我与葭颦因文相识,她那多愁善感的文字,总让人想起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多年后,才知道她的真名:吴茑,黄冈武穴人,体弱多病,这与她坚定的善心与善行、果断与刚强极不相称,一个弱女子成了近万贫困学子心中的灯塔。2006年8月,吴茑将“爱心之旅”更名为“湖北爱心社”,从她接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该社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批“一对一认助”活动,为我在东湖社区发起的那场“捐资助学”活动有了一个完美交待。</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直接参与“湖北爱心社”的公益走访活动,但把长期独自坚持捐资助学的好兄弟爱武拉了进来。2010年,爱武参加了该社第一次全省性的联谊会,在这次会议上,“湖北爱心社”开启了注册协会的征程。作为注册协会发起人之一,我与吴茑的QQ联系多了起来,开始协助制定相关制度,诸如章程、基金管理办法、分社管理意见、岗位承诺与职责、资助流程等等,同时建议关注贫困学子的心理援助问题。</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25日,由“湖北爱心社”正式更名为“湖北省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的社团,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吴茑被推举为会长,我为副会长,爱武为监事。我和爱武也拉起了“湖北省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宜昌分社”,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原因,这个分社一直处于名存实亡状态,只有我与爱武两人,前往各自的老家紫荆岭、安福寺、枝江一中走访并寻找受助贫困学生,自己直接资助或委托协会寻找资助人。2023年,我开始直接资助协会走访确认的贫困学生,同时将目光转向韩红月捐人计划……</p> <p class="ql-block">  一直到现在,我依然仿佛觉得“湖北省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存于虚幻之中,尤如天方夜谭:一个体弱多病、居住在小县城的弱女子,在开始无任何背景、无任何贵人帮扶的境况下,竟然完成了省级注册公益协会的梦想。现如今,该协会的办公地址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际企业中心,发动了流动志愿者8000多人,对近8000多名贫困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援助,对3000余名贫困生进行了长期一对一的心理援助和经济资助,直接发放助学款近2000万元,募集发放了总价值3000多万元的各类物资,建立了省内第一所爱心超市,应邀出席2021年国际中国公益事业大典。</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我在今日头条看电视剧《六姊妹》评论条目,有一位叫“善行”的网友评论何老大何家丽时,写下一句话:“如果这世界还有善,那也不能称为‘善’”。他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善行不应期待回报或结果,它超越了因果关系。“善行”的帖子,让我的心颤悸了一下,开始串联起了我自1995年开启的捐资助学旅程,旨在内心回应“善行”的那一句话:30年来,与我有关联的贫困学子17名,留有微信的仅有1人,而且几乎没有联系;另16人,不知所踪。</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家乡济宁,发生了一件“事情不大伤害性却很强”的事情:1 月 21 日,济宁的刘女士在当地一家公益团队的志愿者群中,看到了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的募捐活动。活动文案诚挚地写道 “请爱心人士伸出援手,一分也是爱”,这温暖的话语触动了刘女士和她的两个孩子。孩子们决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每人捐出 10 元,这份小小的心意,饱含着孩子们对孤寡老人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刘女士按照要求,将合计 20 元转给活动发起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方不仅没有收款,还回复了一个 “抠” 字。这简单的一个字,刺痛了刘女士的心,也刺痛了诸多网友的心。1 月 22 日,该公益团队负责人向红星新闻回应,称工作人员言语不当。其本意并非嘲讽刘女士,而是想表达 “你捐10元钱,会被别人说抠”。</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儿,我的心更加刺痛!如果说该公益团队的工作人员是刺痛了刘女士一家人的心,那么该公益团队负责人的回答却是打开了格局,有效地刺痛了整个社会,“会被别人说抠”已经清晰地呈现了当下的“善行因果画”,我想到了曾经风行一时后被取缔的“捐款榜”……</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有关“慈善”系列文章《做你能做的》中引用了一则故事:2007年2月16日,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举行了一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的慈善晚宴,小露西在一位老妇人的陪同下,来到晚宴入口处,被保安安东尼拦住了,老妇人极力解释,小露西只是想为可怜的孩子做点事。安东尼不为所动,一直没有说话的小露西问安东尼:“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安东尼愣住了。正好巴菲特来了,他把自己的请柬给了小露西。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募捐倡议者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因小露西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p><p class="ql-block"> 小露西和济宁刘女士的善行故事有些雷同,但故事结局却是不同,刘女士没有遇到巴菲特那样有身份的人,她的两个孩子被迫从志愿团里移出了,小露西成了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亦如那位“善行”网友的评论一样,作为旁观者,没有资格去评判济宁晓娅慈善公益中心的那名工作人员和负责人,我只能说一句他们其实和安东尼一样,凭着一丝善念在支撑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至于有没有什么利益,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尚在公益路上前行……</p><p class="ql-block"> 善念不等于善心,善念是仁慈的念头,多有即时性,或因需要或因突然触动;善心却是不同,他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慈悲之心,以及通过行动表现出的善意。善心多有永恒性,只要不遇到重大变故,善心很难改变。孟子说“人性本善”,我们都能理解这句话: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好人也有邪恶的一面。有善念的人,可能会做一次善行,不一定常存善心,有善心的人,不一定常施善行。</p> <p class="ql-block">  在红尘纷杂的当下,有善念难,有善心更难,而有善行则是难上加难。看到诸多网友责难济宁晓娅慈善公益中心,我想保持沉默:济宁晓娅慈善公益中心也不容易,路有千万条,至少他们还行走在善念之路上,反观那些口诛笔伐之人,言语上又存有多少善念呢?我想说:善念莫若善心,善心莫若善行。</p><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达官贵人,白天端坐高台妙语连珠讲清廉,晚上却是灯红酒绿、佳人满怀;也看见很多网络愤青,激情昂扬,反复宣称自己不畏强权、愤世嫉俗,动不动扣帽子、踢场子,试问此时的仁、慈、善呢?在我看来,这两者近乎同一类人,贪官在贪念炽热之时,何曾想过为百姓善行?喷青在激扬文字之时,又何曾想过为被喷者动点善念、生起善心、施舍善行?</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初期,倡行“知行合一”的王阳明,突然在大学校园爆火,那个时候还有些迷糊,如今看到突爆冷门的宇树科技王兴兴之时,似乎有了一丝明悟:90后们更看重的是行动,王阳明曾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我所见的现实情况是,99%的念发动处难成行,物以稀为贵,王阳明不火才是怪事。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纯指“知识”,而是“致良知”的“知”,心中的良知,道德意识上的良知,“好善恶恶”的良知。</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爱国还是善行,喊喊口号、激扬文字、纸上谈兵,远不如行动,不如扎扎实实地去做,只有行动了,才是兼知兼行的良知。我突然想起《善恶的彼岸》里的两句话,其一为: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其二为:有了理想之后,必须用自己的方法找到通往理想的道路,否则,理想只是空想。</p><p class="ql-block"> 我很庆幸:1995年,龙羽玄递给我的那张信笺纸;也很幸运:遇到了吴茑和爱武。30年来,即便偶遇“恶龙”与“深渊”,还有勇气善行的他们在负重牵引:高尚的人,其高尚之情,无须强烈,却应持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