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9小黄山遗址

陶君

<p class="ql-block">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村上社山自然村与白泥墩村交界处,地址面积1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p><p class="ql-block">代表性文物有以大口平底盆为代表的夹砂陶器群、大量加工食物的石磨盘与磨石,制作精美的石雕人首和梭柱形穿孔石器。</p> <p class="ql-block">此外,小黄山先民们伐木取材,搭棚建房,留下了我国已发现最早使用柱础的木构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陶片中的谷壳印痕和土样中稻属植物硅酸体的大量存在,证明小黄山先民已经开始驯化水稻……</p><p class="ql-block">种种迹象表明:小黄山先民已处于从采摘经济到种植经济的转型期。</p> <p class="ql-block">作为上山文化的重要遗址,小黄山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在上山文化层之上,还发现了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的踪迹,成为探究钱塘江南岸三大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相互关系的重要考古学资料,因此荣获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小黄山遗址是位于中国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属于上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与概况</p><p class="ql-block">位于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小黄山,依傍长乐江支流,周围为河谷平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p><p class="ql-block">面积:约5万至10万平方米(不同资料存在差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p><p class="ql-block">发现与发掘:1984年发现,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进行首次系统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二、文化分期与特征</p><p class="ql-block">1. 文化堆积 </p><p class="ql-block"> 遗址文化层厚1—3米,分为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前三阶段:主体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以夹砂红衣陶器、石磨盘、储藏坑等为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第四阶段:属良渚文化晚期遗存,表明该区域文化延续性。</p><p class="ql-block">2.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 陶器群:以敞口小平底盆、平底盘、圜底釜、高领壶等为主,部分为夹炭陶,并发现稻壳印痕,反映早期稻作农业。</p><p class="ql-block"> 石器组合:石磨盘、磨石、穿孔石器、带槽石球等,用于谷物加工和狩猎。</p><p class="ql-block"> 建筑遗迹:木构建筑基址使用残磨盘或块石作为柱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柱础应用实例,体现了定居生活的成熟。</p> <p class="ql-block">三、重要发现与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 石雕人首 </p><p class="ql-block"> 出土距今约9000年的石雕人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年代最早的石雕艺术品,具有重要艺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2. 稻作农业起源证据 </p><p class="ql-block"> 遗址中发现水稻植硅体、稻壳印痕及夹炭陶,证明长江下游地区在9000年前已开始驯化水稻,将稻作历史上溯2000年,为世界稻作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p><p class="ql-block">3. 文化序列的衔接 </p><p class="ql-block"> 小黄山遗址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的空白,并确立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将两者年代差距2000年的文化联系起来,揭示了浙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4. 聚落形态</p><p class="ql-block"> 遗址内壕沟、房基、灰坑、墓葬等功能分区明确,规模达10万平方米,被称为“中华最早古村落”,展现了从采集经济向农耕定居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四、历史意义与影响</p><p class="ql-block">小黄山遗址不仅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复杂性和先进性,还重塑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的脉络由此确立。</p><p class="ql-block">其考古成果为研究农业起源、聚落发展、艺术起源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被为“中华万年文化之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