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与母亲》比较与对照“婴-母交流”和“母-婴交流”

🌈happy~

<p class="ql-block">  人类人格发展的所有理论基础都是连续性的,即,对于某个体而言,个体经验的任何一部分内容都不会丢失或从不曾被丢失过,只是它的确无法进入意识。</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婴儿在一开始并没有区分“什么是非我”与“什么是我”。因此,在早期关系的特定背景里,环境行为规范如同婴儿的遗传驱力行为一样,都是婴儿的一部分。这些驱力朝向整合、自主、客体关联,也朝向一个满意的心身相伴关系。而在那个所谓的婴儿复合体中,最不稳定的部分是婴儿积累的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 孩子长大的故事和这些内容有关:又绝对依赖到依赖程度减轻再到平稳发展,并向完全独立进行探索。在刚出生的时候,婴儿容易有非常严重的焦虑(因为刚出生的婴儿对环境有着绝对的依赖)。假如婴儿在没有熟悉的人可以交流的环境下待得太久(数小时或者数分钟),他们就会有很糟糕的体验,比如:变成碎片、永远坠落、快死了、正在失去对重建交流的所有残余的希望。而有了好的照料,这些糟糕的感受变成了好的体验,这些好的体验叠加起来成为婴儿对人和世界的总体信任。举个例子,在好的照料下,婴儿“变成碎片”的体验慢慢修正为放松和宁静的感觉;“永远坠落”的体验修正为正被搂抱着,以及被搂抱着移动而产生的兴奋和快乐;“快死了,快死了,快死了”的体验修正为活着的愉悦意识;当依赖持续满足,对所期待的关系的丧失感修正为一种确信感:婴儿确信哪怕他(她)独自一个人待着,也会被人照料。而所有的这一切,有赖于“足够好的母亲”——母亲有适应婴儿变化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搞清楚两件事——母亲抱持婴儿和婴儿被抱持。事实上,母亲不需要知道婴儿心里发生了什么,但是,婴儿的发展只与他(她)所信赖之人的抱持和应对相关。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交流是无声的,也不是完美的。人类一次次失败,但在平凡而呵护里,母亲一直在修复着她的失败。毋庸置疑,这些相对的失败毫无疑问地被及时修补,最终叠加成交流,所以婴儿渐渐理解了成功。于是,成功的适应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感觉,一种被爱过的感觉,一种有人在呵护着我们的感觉。如果在必要的时间里,失败都没有被修复,我们会使用剥夺这个词。一个被剥夺的孩子指的是:这个孩子在了解了被修复的失败之后,渐渐体验到未被修复的失败。于是这个孩子毕生的事业就是一再去激起被修复的失败所给出的生活模式情境。</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