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人生 辩证感悟(五百三十三)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的感悟(下)——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理平

<p class="ql-block">哲理人生 辩证感悟(五百三十三)</p><p class="ql-block">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的感悟(下)</p><p class="ql-block">——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接上文)</p><p class="ql-block">“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p><p class="ql-block">我们就以人的意识、思想来看,它靠人的眼去看是什么都看不到,靠人的手去摸是什么都摸不到,靠人的耳去听是什么都听不到,靠人的舌去品是什么都品不到,但它确确实实能穿透时空,穿透“无间”!如老子的辩证思想一样,它跨越了时空,穿透了“无间”,能让人体道、悟道、修道、行道和得道!更能让人感悟到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无争而无不争的益处!大自然为什么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就在于天地的“无为”和“不仁”,在于空气和水的至柔能“驰骋天下之至坚”!同样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在于遵循道(规律),在于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物质形态领域全方位的竞争和意识形态领域全方位的争鸣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物质的和升华为意识的谐,从意识的谐回归到新的物质的和(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的体道、悟道、修道、行道和得道上来),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并引领世界走上和谐之路,光明之路!</p><p class="ql-block">“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p><p class="ql-block">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力量,而他的辩证思维,源于对世界存在方式、对现象和本质的深刻、独到的悟性认识。基于这种思想而产生的人生理想、政治主张,便是以退为进,以柔制刚,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实就是不说出来、不发号训戒,不以某某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制于人,并要求人们与其保持一致。它就像大自然中的天、地、空气和水的特性一样,它可让人感悟,让人向大自然学习,其实大自然就是人类“不言之教”的最好的老师,对待名利、钱财和地位等,都要做到心若止水,有水一样地滴水见日月(包容),有水一样的保持平衡(公平),有水一样地滋润万物而无所求(无私),有水一样地在无色无味中折射出彩虹(非凡),有水一样地低调(谦逊),有水一样的深不可测(学问),有水一样的积聚能量(能源),有水一样的滴水穿石(恒心),有水一样地化作氢氧能源又化合为水(回归),真正做到“上善若水”。从这里我们能真正领悟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大自然“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好处。然天下的“强梁”者很少能够体悟和觉悟到这一思想境界,他们往往自以为是,自持自霸,力图用国家工具强制人们驯服,这更印证了老子 “强梁者不得其死”与“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的忠告。这说明老子已经深刻洞察了“强梁”者贪婪的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无为之治”的治国策略完全寄托于“强梁”者是根本不可能的。公民要想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还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天下之至柔,克天下之至坚!</p><p class="ql-block">总之,本章正告“强梁”者不要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公民实行强权统治,强与弱是可以转化的。老子把弱者比喻为百姓,表达了对百姓的无比同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充分肯定了公民大众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则说明只有公民大众的真正觉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