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感悟(下)——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理平

<p class="ql-block">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感悟(下)</p><p class="ql-block">——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接上文)</p><p class="ql-block">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善恶、真假、美丑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以善、真、美(新的善)来修养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善出发就是回归于“朴”,就是回归到没有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污染的最为纯洁的自然状态——道治状态之中,这应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道德经》言道论德是“言有宗,事有据”的,是对自然(客观)规律的哲学概括与科学总结,并非抽象的凭空而谈。正因如此,《道德经》所构建的道德大厦,虽然仅有五千余言,且历经了两千多年,不但没有为历史所尘封,反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这反过来印证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一哲言,《道德经》中的言语都是依托“天之道”(自然规律)而产生的有根有据的言语,它近似于最为自然的“不言之教”,它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它揭示的是客观规律!</p><p class="ql-block">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老子的《道德经》文笔简洁,守朴持俭,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有着高度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哲理性、辩证性诗篇,是世界实现和谐大同基石。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内修家视为灵文至宝,称为《道德真经》,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奉为道家鼻祖。但难免有文人墨客,总是不停地辩论其是是非非,有消极避世、保守倒退之说;有卖弄权术之说;有主观、唯心、片面之说;有神秘主义之说等等,持这些观点的大概就是老子所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罢了。</p><p class="ql-block">随着网络世界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一村必然成为现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必能和谐地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世界大同——新的原始社会(新的公有制社会——公与私合二为一,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的社会)一定能实现。然要实现世界大同,《道德经》必然成为指路明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应成为人类的最道德的规范和行为的准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