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拉斐尔温柔多变的圣母子创作(下):从宝座走入凡间的《椅子圣母》

钢铁是这样练成的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大约在完成《西斯汀圣母》的第二年,拉斐尔完成了《椅子圣母》,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几乎无法考证,最早可信的纪录出现在16 世纪晚期。然而到了18 世纪,《椅子圣母》变得非常著名,有无数复制品和版画流传于世,也让这幅画的起源被许多传说所包围。图为拉斐尔《椅子圣母》(1513-1514)。</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文/戴郁文、王健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佛罗伦斯临摹大师之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04 年,21 岁的拉斐尔前往当时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城市佛罗伦斯。据瓦萨里所说,拉斐尔因听闻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正在佛罗伦斯市政厅竞争绘制壁画,便立即前往一探究竟。瓦萨里还提到,在佛罗伦斯停留的四年间,拉斐尔大量学习包括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在内诸多前辈大师的风格,使他的技艺更加成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萨里的说法确实有其依据。观察拉斐尔在佛罗伦斯期间的作品画风,与过去有着显著差异,不仅整体构图较为复杂,人物姿态也更加鲜明。拉斐尔刻意模仿《蒙娜丽莎》的女性肖像画,便是最好的例子。他学会了通过微调人物姿势,使之看起来更加自然,并充满张力,即便在静止状态下,仍能表现出生命力和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斐尔在佛罗伦斯期间继续创作大量圣母子像,并在这些作品中更加注重描绘「母爱」。达文西的影响明显可见,例如拉斐尔的《粉红圣母》(c. 1506-1507),借用达文西早期画作《贝诺瓦圣母》(c. 1478-1480)的构图与人物表情,特别是玛利亚手持花朵并向小耶稣展示的姿势,生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温柔爱护。相较先前的《梭利圣母》和《迪奥塔莱维圣母》,《粉红圣母》开始以四分之三侧面描绘玛利亚,并且使其崭露微笑与小耶稣四目相对,而伸展四肢的小耶稣也具备更多调皮婴儿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1506)中,玛利亚跳脱早期正面端坐的半身像,而是以全身像侧坐向下略为弯腰,脸上带着温馨的笑容,并结合画中人物尝试了更为复杂的构图。小耶稣不再乖乖坐在母亲腿上,而是如同真正的小孩般,调皮地与玛利亚和小约翰互动。与达文西的《圣母子与圣安娜》(c. 1503)相互对比不难发现,画中人物构成的金字塔构图,以及人物间的亲密互动和情感联系,都是受达文西影响的标志。背景的自然场景也与达文西手法相似。不过,相较于达文西强调使用“晕涂法”来柔化边缘和光影,拉斐尔偏好相对清晰的轮廓和光线,进而创造出不同于前者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佛罗伦斯的后期,拉斐尔的构图越来愈多变复杂。例如《带羊羔的圣家族》(1507)和《卡尼吉亚尼圣家族》(1507),在金字塔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展现了人物群像共处同一画面时的和谐与动感。对小耶稣身体线条的处理也越来越精细,甚至表现出明显的肌肉线条,展现出米开朗基罗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508 年离开佛罗伦斯前,25 岁的拉斐尔迅速吸收了达文西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优点,并将其融合成个人风格。与四年前的作品相比,仿佛是两个不同世代的创作。有趣的是,米开朗基罗在24 岁完成《圣殇像》使他在罗马名声大噪;而拉斐尔也在差不多的年纪,向世人证明了他的非凡之处,进而吸引罗马权贵的注意,走上了闻名全欧的大师之路。</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左为达文西《贝诺瓦圣母》c. 1475-c. 1478),右为拉斐尔《粉红圣母》c. 1506-1507)。</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左为达文西《圣母子与圣安娜》c. 1501-1519),右为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1506)。</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左一为米开朗基罗《多尼圣母》(1506-1508),左二为拉斐尔《带羊羔的圣家族》1507),右一为拉斐尔《卡尼吉亚尼圣家族》1507)。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前往罗马的未来之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08 年,教宗朱利乌斯二世在建筑师布拉曼帖的推荐下,邀请拉斐尔前往罗马。此后,拉斐尔以罗马为主要活动地点,多次创造出惊艳世人的大型壁画。他同时持续创作圣母子像,数量和质量都超越过去十年的成果。种种迹象显示,拉斐尔能维持高强度的创作量,得益于他手下规模日渐庞大的工作坊。显然,他在艺术创作之外还拥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社交天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08 年,正是米开朗基罗开始投入西斯汀天顶画创作的时期。当时的拉斐尔虽已发展出相当成熟的画风,仍一如既往地向前辈大师学习,而米开朗基罗震惊世人的西斯汀礼拜堂天顶画,正是绝佳的典范。拉斐尔明显模仿米开朗基罗画风所创作的《先知以赛亚》(c. 1512-1513),显示他更加积极研究人体的强健姿态和躯干运动,同时又能保留他一贯的和谐优雅,避免人物过度紧绷,表情也较为柔美,使作品更为流畅。这个时期,拉斐尔也正着手创作他的《西斯汀圣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瓦萨里的说法,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西斯汀天顶画期间,拒绝任何人入内观看,甚至连教宗也不例外。而某次,管理西斯汀礼拜堂钥匙的布拉曼帖,趁着米开朗基罗与教宗吵架离开时,偷偷开门让拉斐尔进去临摹。米开朗基罗事后看到拉斐尔的作品后,马上便认知到布拉曼帖背地里的行为。尽管瓦萨里的说法难以完全考证,但从时间上推测,拉斐尔的确有能力迅速看出他人的优点,并立即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也让这个故事更加有趣。</p> <p class="ql-block">左为米开朗基罗西斯汀天顶画中的“先知以赛亚”,右为拉斐尔壁画中的“先知以赛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弗利尼奥圣母》:为《西斯汀圣母》奠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完成《西斯汀圣母》之前,拉斐尔创作了另一幅构图类似的作品——《弗利尼奥圣母》(1512)。这两幅画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为祭坛高处创作,并且描绘了圣母、圣婴、几位圣徒和小天使等相同的主题人物。《弗利尼奥圣母》中的圣母子坐在云端宝座上,隐约可见米开朗基罗西斯汀天顶画女先知形象的影响;三位圣徒与这幅画的委托者则置身于写实的人间大地上,与天上的圣母子之间存在明确的空间界线。到了《西斯汀圣母》,拉斐尔淡化了这些空间界线。人物透过眼神和姿态产生更加复杂的交互连结,形象也更加优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弗利尼奥圣母》的圣母子被光晕围绕,周围充满婴儿形状的云朵。这些超现实的描写后来也出现在《西斯汀圣母》,不过,光晕从生硬的色块转换成柔和的渐层光芒,婴儿也从半身简化成脸孔,轮廓也更加朦胧抽象,仿佛雾气蒸散,散发强烈的神秘感。 《弗利尼奥圣母》拥有色彩丰富、光线细致、构图优雅等特性,到了《西斯汀圣母》不仅加以延续,还尝试突破更多规则和疆界,营造更加沉静、神圣,甚至神秘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推测,《弗利尼奥圣母》为《西斯汀圣母》奠定了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也显示出拉斐尔非常勇于尝试新的画风和技术,不会长时间拘泥于既有模式。</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拉斐尔《弗利尼奥圣母》(1512)。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离开宝座的圣母</b></p><p class="ql-block">拉斐尔在罗马时期完成的《加瓦圣母》(c. 1510),也是非常有趣的案例。画中运用了温柔和谐的色彩,玛利亚坐在简单的座椅上,以向外伸展的姿态,与相对自然活泼的小耶稣和小约翰互动。轻松宜人的自然风景与两扇拱形窗户相配,创造出大片暗色的墙面,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圣母子身上。虽然该画采用了以往常见的三角构图,但人物之间有着非常生动的互动模式。如果不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宗教元素,这幅画看起来仿佛是一位寻常的母亲在照顾两位婴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柔慈爱、与圣子互动的圣母子像并非是拉斐尔首创。在此之前,拉斐尔的父亲、达文西、米开朗基罗等人的画作中,已经可以看到这一时代潮流的迹象。在中世纪,圣母子像流行以“宝座上的圣母”来强调画中人物的神圣性,散发出难以亲近的威严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从14 世纪开始,“谦卑的圣母”或“慈祥的圣母”逐渐兴起。随着文艺复兴艺术家探索更人性化和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些画面变得更加生活化,甚至充满亲密感和诗意。拉斐尔营造日常感的方式,还可见于微小细节。不同于传统上为玛利亚披上长袍的方式,《加瓦圣母》中玛利亚改以头巾装饰头顶,这头巾以蓝色和绿色粗条纹为底,夹杂红色与金色线条,很可能反映了当时罗马女性的时尚风格。拉斐尔在其别具个人特色的《椅子圣母》中也运用了类似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奇美博物馆《从拉斐尔到梵谷:英国国家艺廊珍藏展》特展中,三幅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子像。左一为贝里尼《圣母子》(c. 1480-1490),左二为马赛斯《宝座上的圣母子与四位天使》(c. 1506-1509),右一为拉斐尔《加瓦圣母》(c. 1510-15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宛如现代照片的《椅子圣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在完成《西斯汀圣母》的第二年,拉斐尔完成了《椅子圣母》,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几乎无法考证,最早可信的纪录出现在16 世纪晚期。然而到了18 世纪,《椅子圣母》变得非常著名,有无数复制品和版画流传于世,也让这幅画的起源被许多传说所包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之一是,拉斐尔在某个吃饭的场合,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妇抱着一个可爱的小孩,突然生起了强烈的创作热情,抓起桌上的圆饼作画。另一个传说是,某天拉斐尔从梵蒂冈回到自己房间途中,看到一位抱着小孩的年轻农妇,他随手抓起一块木炭,将这动人画面画在一个空桶上。还有一个充满细节的故事版本:曾有一位穿越佛罗伦斯附近森林的隐士被狼群袭击,他为了求生爬到一棵橡树上,一位美丽又勇敢的少女解救了这位隐士,她是住在森林边缘的木桶匠的女儿。获救后的隐士预言她和那棵橡树将会名扬千古。数年光阴过去,当少女成为母亲后,一位刚好途经此处的画家见到她抱着最小的孩子,忍不住画下这个温馨场景。由于是临时起意,画家随手拿起院子中准备用来制作木桶的底板,迅速完成素描,最终完成了《椅子圣母》。毫无疑问,这位画家便是拉斐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传说表面上看来天差地别,但有一个共同点:拉斐尔在某种情境下,被世间的母子之情感动,以眼前对像为模特儿,完成一幅充满感情、非典型的圣母子像。这件作品后来大为流行,成为赞颂母爱和玛利亚神性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椅子圣母》是一幅画在直径71 公分圆形木板上的油画。年轻的圣母玛利亚身体面向画面右方,坐在一把有金色流苏的华丽椅子上,以侧面展示。玛利亚用双手将体态壮硕的小耶稣紧紧抱在胸前。她抬起左膝,为小耶稣提供背部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利亚的颈部向小耶稣倾斜,使得拥抱的动作更加亲密温柔。他们两人的额头相贴,面孔和目光都朝向观众。在玛利亚抬起的左脚后方,是双手合十、双眼凝视圣母子的施洗者约翰。他是耶稣的表哥,也是为耶稣的事功铺平道路的一位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利亚略微弯曲的脖子、倾斜的坐姿和抬起的膝盖,使她的身体构图充分配合画面空间,形成一个圆形框架,并将怀中的小耶稣置于画面中央。小耶稣将身体紧靠玛利亚,甚至将手臂埋进她的围巾下,两人交错为一体。紧靠在玛利亚脚边的约翰光线较为黯淡,成为这个紧密构图的一部分,却不影响圣母子作为画面焦点。画面中许多不必要的细节也都直接隐没在阴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玛利亚的服饰特别引人注目,她的袖子和下半身保持经典的红蓝配色,但围巾与头巾的花色相当与众不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和神秘感。这条绿色围巾装饰着条纹,有红白相间的几何图案,或是交错的矩形,这条色彩鲜艳、图案精致的围巾别具地域风情,也让玛利亚的脸庞增添了世俗女性的魅力。她的浅色头巾上有红色和金色的细条纹,有学者认为,这和《西斯汀圣母》中的头巾是同一条,甚至两幅画的玛利亚都可能以同一位女性为模特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椅子圣母》与《西斯汀圣母》的轻盈与空灵感截然不同。玛利亚与小耶稣依偎在椅子里,约翰也依靠在玛利亚的膝盖上,形成一个温馨而充满生活感的亲密场景。唯一不变的是他们沉静的眼眸,宛如现代人面对照相机时那样直视着观众,具有收摄人心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拉斐尔《椅子圣母》(1513-1514)。 </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拉斐尔笔下的童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斯汀圣母》中的趣味由下面两位小天使担纲,到了《椅子圣母》,除了紧盯观众的眼神外,小耶稣几乎完全呈现了生活中儿童的模样:拥有肉呼呼的身体、摇晃舒张的脚掌,以及略显摊坐在母亲身上的姿态,似乎将《西斯汀圣母》中小天使的一些特质融入了他的身上。事实上,《椅子圣母》整体的人物安排,打造的正是生活中随兴、有趣的一景,细节甚至包括小约翰那双手指凌乱的合十手掌。这正是拉斐尔作品吸引人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变化莫测的“甜美平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想一口气看完欧洲从文艺复兴初期到盛期的艺术转变,拉斐尔自16 世纪初开始创作的诸多圣母子像,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点。由于创造量极为庞大,而且积极吸纳不同的技法风格,能够供后人仔细地比对箇中差异及影响其变化的时空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令人惊叹的是,拉斐尔同时还忙于各种大大小小的委托案,不仅涉及绘画,还包括建筑和考古研究等。他那短暂而又丰富忙碌的一生,不禁让人想像,假若他能多活十年,会再创造出什么样的惊人作品?又会对欧洲艺术会有什么样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甜美的平原”形容拉斐尔,绝不是指他单调、毫无特色。相反的,这片平原容纳了各式各样的生命,并且展现了丰富的季节变化,蕴含着难以一眼看尽的人间百态。原本高高在上的神圣形象,透过拉斐尔的不凡技巧完美融合在一起,使这片平原既是天堂,也是人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世纪浪漫主义画家想像拉斐尔创作《椅子圣母》的场景。 《拉斐尔的《椅子圣母》初稿》(1853)。</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