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邵飘萍。 (翻拍自《中国名人录》第三版,1925)</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人谈新闻言论自由,言必称美国,认他们为典范。但是1972年《华盛顿邮报》揭发尼克森政府“水门案”时,白宫立即翻脸:拒绝《华邮》记者进入白宫采访,社交活动不邀请《华邮》女老板葛兰姆夫人,查《华邮》的税。种种杯葛不一而足,完全与“第三世界”国家没有两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应了新闻学上一条“定律式”的界说:执政的人希望长期掌权,不愿政府的缺点让民众知道,那就必须使新闻界只能说好话,不能或不敢说批评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是美国如此,他国自必有什焉。中华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法治未能树立,新闻记者不仅职业没有保障,连生命都无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和史量才,就是这样殉职的。不过他们的牺牲,为报业树立了典范,使后来者能“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志士中,邵飘萍是第一位殉职者。他于1885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字振清,号飘萍,五岁起读私塾,十四岁中秀才,廿一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1909年毕业,回金华府学堂任国文和历史教员,与反清的革命党人秋瑾和徐锡麟等人来往,怀有革命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在杭州与友人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民国二年以“二次革命嫌疑”被捕,《汉民日报》被查封。次年出狱,东渡日本入「法政学校」就读。民国五年回国,创办《京报》,并亲手书写“铁肩辣手”四字悬于编辑部。这四个字出自明代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的联语。邵飘萍拿它作为《京报》的精神标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七年十月,蔡元培在北大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聘他为导师,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他每周上两小时的课,提出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强调记者要探究事实,不欺读者。”学生中有不少名人,如毛泽东、谭平山、陈公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八年,邵飘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八月遭受通缉,《京报》被查封,他到日本避难。民国九年直皖战争后,安福系政府垮台,邵飘萍重返北京,并复刊《京报》。民国十四年积极报导“五卅运动”,多次发表署名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积极报导“三一八惨案”被政府通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邵飘萍促成了民国十四年十一月廿四日东北军郭松龄倒戈的滦州事变,并使郭(松龄)、冯(玉祥)联合。邵在《京报》发表大量支持他们的新闻、评论。邵赞颂郭松龄,历数张作霖的罪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四月,张作霖、吴佩孚又拉了阎锡山三面夹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冯部被迫撤出北京。四月十八日奉军入京,邵飘萍于四月廿二日在《京报》发表了最后一篇文章〈飘萍启事〉,仍然嬉笑怒骂。后于四月廿四日被捕,侦缉队声称搜出了冯玉祥聘请邵飘萍为军事顾问的聘书等,作为邵飘萍“犯罪”的物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月廿五日,北京各界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代表时,毫无隐讳地说:“余与飘萍私交亦不浅,时有函札往来。惟此次……碍难挽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月廿六日凌晨,邵飘萍被枪决。北京政府张贴布告:“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昭炯戒,此令。”</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林白水,摄于1926年。</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与邵飘萍齐名的新闻界人士是林白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白水,字少泉,1874年一月十七日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四十岁时,他将“少泉”中的泉字分成两半,便成了“白水”二字,后人有谓此名有“愿以身殉所办之报”的含义。谁曾想到,后来竟然成了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白水十九岁时,已文才出众,但他坚决不参加科举考试,却应聘去当私塾老师。因为林白水教过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的重要,因此创办了福州第一所正式学校──福州蒙学堂。在他的学生中间,后来有十几个人成为黄花岗起义的烈士。 1901年六月,他又成为刚刚创办的《杭州白话报》主笔,该报的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就是由他写的。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他有意采用面向大众的白话文,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后来他到上海,与蔡元培等人创办“爱国女学校”,创建“中国教育会”,积极鼓动革命。 1903年,林白水赴日本求学。回到上海独力创办了《中国白话报》。这是一份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独特的报纸,半月一期。报纸的所有文章几乎都是他自己写的。他的文笔与众不同,通俗易懂。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林白水发表了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对联字字辛辣,一时广为人传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白水于民国十年创办《新社会报》。十一年春,《新社会报》因攻击吴佩孚遭封闭。林白水索性把报名改为《社会日报》,并发表社论说:“自今伊始,斩去‘新社会报’之‘新’字,如斩首然,所以自刑也。”由于他的文字尖刻辛辣,令当局畏惧。曹锟贿选总统的时候,林白水把那些受贿的议员斥为“猪仔”,在报上痛骂。曹锟派人将报馆封闭,把林白水“请”到侦缉队软禁了三个多月,直到自己当上总统后才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四月,奉系军队开进北京,著名报人邵飘萍被杀害。林白水依然保持“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斥责奉军为“洪水猛兽”。八月五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抨击吴佩孚“性颇执拗,头脑简单,不谙政治,思想陈腐,意见执滞。”、“中央政治,若长在吴大帅指挥之下,恐终须弄得一团糟。”八月六日凌晨,林白水被宪兵抓走。杨度、叶恭绰等知名人士找张宗昌求情,不料张当天就将他杀害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史量才,摄于1935年。</i>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起邵飘萍和林白水遇害,报业巨子史量才被刺殒命,更是惊动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廿三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报》以大号字刊登〈本报总理史量才先生噩耗〉,报导了前一天下午史量才在杭州回上海途中遇刺身亡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十一月十三日,一辆崭新的绿色小轿车行驶在沪杭公路上。因胃病刚刚在杭州宅邸休养了一个月的史量才,正在返回上海途中。他坐在车的后座上,同行的有五人:司机黄锦才、二房太太沉秋水、儿子史咏赓、儿子的同学邓祖询、姪女沉丽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辆汽车购置不久,豪华之外更有防弹功能。一年多前,他的朋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在汽车中遭到枪击殒命。案件没有侦破,但几乎所有人都猜是“军统”所为。杨杏佛的死,让史量才对自己的处境有所警觉。他特意购买了这辆防弹汽车,也雇用了贴身保镖。而这次回上海,史咏赓和同学邓祖询嚷着要坐新汽车,史量才答应了他们,安排保镖坐火车去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汽车行至海宁县翁家埠附近时,忽见一辆敞篷的别克汽车横在前面,好像发生故障,司机黄锦才放慢车速,准备缓缓穿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挡路的别克车周围窜出六名枪手,手持驳壳枪,对着史量才的汽车一通射击。枪手非常专业,第一枪就打爆了防弹汽车的轮胎。他们使用的也不是普通的手枪,防弹汽车的前挡风玻璃被击破,前排的司机和邓祖询当场丧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量才立刻明白,车刚停下就大喊:“快跑!”坐在后排的四人跳下车,向路边跑去。沉秋水体弱心急,一跳下车便扭了脚跌倒在地,姪女沉丽娟被流弹射中也倒地不起。但枪手们的目标并不是她们。六名持枪者分成两组,向史量才和史咏赓追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的史咏赓拼命跑向一片小树林,甩掉了追击,一口气跑到附近的笕桥航空学校求救。史量才慌乱中躲进了已经干涸的一口小水塘里。三个枪手追了上来,一顿乱射。史量才仰面倒下,立时气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代报业巨子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终年五十四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申报》头版刊登了〈本报总理史量才先生噩耗〉,并根据史咏赓等亲历者及几位目击者的描述,详细还原了史量才被杀的经过。但凶手究竟是何人?行凶出于何种目的?没有人能给出答案。直到十五年后《申报》最终停刊,也没有等到破案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明白指出暗杀史量才真凶的,正是一个“军统”的“元老”级人物──沈醉。当时,距离史量才遇害已经过去了廿八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醉在“军统”时为云南站站长,官拜中将,随云南“解放”被中共囚禁,1960年经特赦,在大陆发表了不少回忆“军统”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沈醉在《文史资料选辑》第廿二辑发表〈戴笠其人〉一文称,蒋介石为了威吓从事民权运动和同情中共的“进步人士”,指示戴笠刺杀了杨杏佛和史量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史量才被杀的原因,沉醉写道:“据我了解,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得到情报,说史当时很同情共产党,曾经接济过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经费,所以决心要杀害他,并以此警告其他同情中共的人士。此外,史量才所主持的《申报》,经常有一些不满意蒋政权黑暗统治的言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申报》破天荒地刊出了多达八十七条日军侵略东三省的消息,并配发时评〈国人疾速猛醒奋起〉。这样的报导一改《申报》温和的风格,锋芒毕露,却为当时暂行不抵抗的蒋政府所不喜。因为蒋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全力围剿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廿一年七月十六日,史量才忽然接到《申报》发行部门的急报:发往上海之外的报纸都被禁止邮递,扣在邮局,每天用车拉到龙华附近烧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申报》在上海租界中办报,而市场却在全国。这一下,除了租界的一方小天地,凡是官方统治区的发行都被掐断了。发行是报纸的生命线,这会断了《申报》的活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量才赶紧托政界朋友疏通。 《申报》毕竟影响巨大,蒋介石一时也不能将其封杀,他提出了《申报》恢复发行的三个条件:撤换总编辑陈彬和,左派知识分子黄炎培和陶行知离开《申报》,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申报》指导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量才答应了前两条,但第三条则不妥协,表示《申报》是私营报纸,从未拿过政府津贴,倘若一定派员进驻,宁可停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七月十六日到八月廿一日,《申报》被停邮卅五天,损失惨重。蒋介石觉得教训史量才的目的达到了,也退让了一步,不再坚持派员进驻。 《申报》的发行得以恢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申报》参与者徐铸成和黄炎培的回忆,蒋介石曾找史量才谈话,劝他不要与政府作对,并威胁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针锋相对地说:“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你我合作就是了。”蒋当时变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经过日据时期,后又经历“解放”,《申报》终于在民国卅八年五月廿七日停刊,出版了25599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革命、军阀、到两岸中国的分治,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多难使其坚强乎?还是挫折丧其志气?大概只有新闻界自己能给出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撰写本文曾参阅网上李舒、朱艾尼、贺春和李亚光诸氏所写的材料。)</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萍水相逢百日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初年,两位著名报人邵飘萍和林白水,因争取言论自由、不向权势低头而遇害,两人殉难时间相隔不过百日,邵飘萍忌辰为民国十五年四月廿六日,林白水则为八月六日。后人叹息曰:“萍水相逢百日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