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在中国西部的贵州境内,傲然挺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其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弥勒道场之说源自明代民间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现代官方认定是在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印江护国寺召开,中国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蔚临,代表中国佛协发表讲话,认定“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为梵净山题字“弥勒道场”,与文殊道场五台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王道场九华山、观音道场普陀山等,同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和道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王朝在梵净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重建活动,明神宗降旨重建梵净山金顶,命妙玄为钦命僧,各级官员亲自前往督查,重建五寺、一洞、六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明末的战火当中,梵净山因为地处偏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所以在清朝前期依然走在继续兴旺的金光大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其盛况更是胜过明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谓“道场”,源自印度佛教之“菩提道场”,原指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所坐的金刚座处,后来引申为修行佛法所在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弥勒道场,即是指传说中的弥勒菩萨修行或化现的场所。梵净山的“弥勒道场”之名是在明代时候的民间传说。据说,梵净山金顶之上原来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头。石头非常光滑,每天日出的时候都能映出红云,故有“红云金顶”之称。这块好地方引来了释迦和弥勒两个佛祖的争抢,最后两祖商量好,拿一柄金刀将大石头一劈两半,一人一半,于是就有了现在“金刀峡”的景观。后人以索桥链接金刀峡两边,并在两侧分别建立释迦、弥勒二殿,后来弥勒殿香火鼎盛,于是就有了弥勒道场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光是梵净山最奇特的天象奇观之一,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分,人们在太阳相对的云雾上,经常可以看到七色光彩组合成的巨大光环,倏忽间飘飞而至,里面佛影端坐,庄严肃穆,其景奇异之极,其光绚丽之极!据权威部门统计,梵净山是中国所有名山中佛光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佛教建筑以红云金顶日月升天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庵群星满地作接引。红云金顶与月镜山之间,正殿承恩寺与四、五卫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势,拥拱绝顶二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云金顶是佛山之核心。绝峰上两殿鼎峙,两佛临銮,是名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红云之上盛开的一朵奇葩。实景观看,很有宫崎骏动漫中哈尔的空中城堡味道。有人说,“抬头仰望似天空之城,高处俯视如云中堡垒”,这就是梵净山人间仙境的美景。</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日出日落之时,红云缭绕,瑞气蒸腾,颇为壮观。山顶一分为二,天气变化多端,想看到还得看运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这种种神奇、神圣的自然现象和人文遗迹,被科学界誉之为“地球和人类之宝”;佛教界则视为“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的人间实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便是那通往朝拜之路的8000于级台阶,别看是普通的石板铺就,可在这里有着不同的寓意:从起步登山之际,即是告别以往,反省过去,登山必须立意当下,坚定信念,把握自身,一步一步自己救度自己,山路之艰难更显娑婆世界多苦多难。上山必得淌几身臭汗,出几口秽气,才能消除污垢,轻身净意。这步步佛法,这层层佛理,更显梵净山启迪人生,智慧照人的佛法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还有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佛家圣僧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传说当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缘融梵净山,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构成如今的“万卷书”。相传若有人读得通这“万卷书”,深明佛理,便可直升兜率天,亲听弥勒说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卷书:位于蘑菇石一带,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堆砌有序,非常好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金顶:和红云金顶遥相呼应,时而千里风烟,一览无余;时而云瀑笼罩,变幻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金顶海拔2493米,为梵净山第二高峰。因月光下石壁经常出现弥勒佛为众生说法的图像,又名"冃境山"。在老金顶上有座燃灯殿供奉着燃灯古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蘑菇石:是梵净山的标志景点之一,高达10米,上大下小,形如蘑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根石柱冲破云层,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傲然挺立14亿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天马寺,曾名永兴寺、永兴堂,位于梵净山东麓双凤山下,与东部朝山古道相连,是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该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由僧人毁墨领建,并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和清道光七年(1827年)进行了重修。天马寺在历史上曾兴盛一时,拥有庙宇六大四合院,房一百四十余间,大小菩萨近百尊,田一千六百余挑,林地六千余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马寺在梵净山佛教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乃是金顶正殿僧尼的主要物资供给处与越冬避寒住宿所。寺庙周围环境优美,山林里生长着珙桐、楠木、楠竹、杉木、红豆杉等植物,也有野猪、野兔、野鸡、黄鼠狼、果子狸等动物。寺庙几经大火洗劫,但经过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仍存有两幢木房供奉神灵,同时也为信男善女提供休息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外,天马寺还保存有一架古钟,铸于明万历元年,重40 0余斤,堪称佛山一宝。寺庙的打造有助于增加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含金量,也利于梵净山东线旅游区的打造。天马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解梵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护国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永义乡大园址村。地势高旷开阔、背靠象鼻山,左右有大小狮子岩拱护,有双狮拜象之称,正面极目远眺,群山起伏绵延数百里,四周绿荫掩映,古木丛林,郁郁葱葱,护国禅寺始建于宋建炎三年( 1126 年),是明代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底2003年初,在护国寺原址施工中出土了一大批万历三年(1575)的寺庙文物,如药师佛的宫毗罗等12药叉神将、古碑、莲座等,多数为绿砂石,神将造型生动,工艺独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贵,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万历三年”字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夏,辽宁高僧释佛友方丈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率弟子慕名前来护国寺,有感于残垣断壁,故发宏愿,挑起修复护国寺之重担,得到地方政府,十方善信的鼎力支持,于当年9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并将护国寺更名为护国禅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护国禅寺落成,94岁高龄的全国著名书法家印人魏宇平先生还题写了“护国禅寺”匾额。2004年9月在护国禅寺举办了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暨大雄宝殿开光典礼。2005年,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举办了护国禅寺庙会和“佛诞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成法师在护国禅寺赞颂说:“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弥勒是笑佛,笑口常开,象弥勒佛这种能容功过是非的胸怀和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胸怀,是这个时代人类最需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承恩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承恩寺,原名上茶殿,位于贵州铜仁市江口县、印江县和松桃县三县交壤的梵净山新老金顶之间。“佛教五大名山”梵净山的承恩寺始建于明初,2009年在原遗址上重建,2011年完工,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镇国寺: 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道光十年(1830年),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1949年后倾塌。整个遗址除正殿、偏殿、僧寮、厨房遗址依稀可辨。外仅存四周残墙,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92年农历六月十九佛教节日举行了梵净山佛教开光大典。贵阳弘福寺方丈慧海来梵净山考察,并亲自派遣弟子通灵主持梵净山镇国佛事工作。自1992年以来,梵净山佛教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部分古寺得到了恢复。六年来镇国寺在贵阳弘福寺的大力支持下,赞助十余万元,现已初具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夹缝中生存”的寺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建在山间夹缝中的寺庙,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寺庙的体型非常小巧,如果不仔细寻找,很容易被忽略。但由于其位置的险峻,使得它成为了梵净山寺庙建筑的代表。这座寺庙不显眼,但却常年生存,默默无闻,与世无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是一座代表着梵净山寺庙建筑的精髓之作。寺庙的建筑呈现出鲜明的红色,与灰黄色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寺庙的主体建筑是以两根立柱作为支撑,在悬崖与柱子所形成的狭小空间内建造的。主体建筑分为三层,成梯形结构逐级减小。红墙红瓦的寺庙,布局精美,结构巧妙,虽不如其他名寺庙般气势恢宏,但却独有一番韵味。从高处俯瞰,可以清楚地看到寺庙三面被悬崖峭壁紧紧包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建在夹缝中的寺庙,虽然不如红云金顶那样著名,但却成为了梵净山寺庙建筑的代表。它虽不起眼,但却常年存活,默默无闻,与世无争。它的存在,让人们认识到,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信仰和毅力,便能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梵净山敕赐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弥勒菩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该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巅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海拔2572米,系武陵山脉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区内现有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31种, 其中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有珙桐林、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始森林里栖息着多种濒临灭绝的国家保护动物,如:黔金丝猴、藏酋猴、云豹、苏门羚、黑熊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黔金丝猴被誉为“地球的独生子”,因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唯一的黔金丝猴产地,仅存800余只,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也属于极度濒危物种,是比大熊猫还稀有的“国宝”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