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访学求真知,名师引领促成长——五月十三、十四日名校访学培训记录

刘志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无疑是我们在学术道路上的一次宝贵学习经历。他们的深厚学识、独到见解,往往能够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专家学者们的讲座,就像是一座座知识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向更深的学术领域探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然而,外出访名校更是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名校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之地。走进名校,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股浓厚的学术氛围,那种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力量。在名校的校园里,我们有机会与顶尖的学者面对面交流,感受他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风采。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更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五月十三日、十四日,按照培训日程安排,我们走进了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开启了名校访学、实践研讨的学习之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上午九时许,我们一行二十多人走进兰州市四十九中校园。踏进校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育人氛围,洁净美丽的环境,师生饱满的精神风貌和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副校长张爱军为我们做了题为《以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校长先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始建于1960年,原为兰州飞控仪器总厂子弟学校(兰飞中学),2006年6月移交兰州市政府管理,2009年成为独立初中。现为全国爱生学校、全国篮球特色校、甘肃省文明校园、甘肃省卫生单位、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甘肃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兰州市现代化学校、兰州市书香校园、兰州市中小学依法办学示范校、兰州市阳光体育示范校、兰州市示范家长学校、兰州市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兰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近8年连续获得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现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兰州实验区牵头学校、兰州市“一体化”办学安宁片区牵头学校、兰州市教学管理第七片区牵头学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校本着“体验学习快乐,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目标和“做人包容,做事卓越”的价值追求,以“博雅”的校训创造着四十九中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校长对学校机构改革基本情况做了说明。学校内部机构改革后成立了“四部五中心”,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将支部建在年级部,实行学校党总支领导下的年级部党支部负责制。副校长分别任年级部主任,同时兼任支部书记,对各支部的党员进行了调整,将党员划分到本年级部党组织中,本支部的党员教师就是本年级组的核心团队和党员先锋队,不仅便于组织领导和工作开展,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本年级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各党支部、各年级部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校长还对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做了说明。四十九中秉持着“以课程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思路,构建博雅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为一体。课程体系上,从德育课程体系、智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发展课程体系、课程保障体系等七个方面进行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分类上将思政课置于首位,以学生成长教育和综合实践为主,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养成习惯教育。智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分类上以学科类教学为主,融入省情教育、人文教育、科技教育、综合实践和人文素养。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将三会一课、兰州市初中学科基地、金城名师工作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校、青年教师培养、师德师风讲座、读书活动、听评课、活动脱岗培训等全部融入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校长说,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课程建设,围绕一个目标,即“培养目标全面发展的人”展开,课程体系就是学校治理的核心。继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就要坚持中国中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心素养,创新素养,实践素养。国家课程的整合方面,坚持学材再构建,走班制教学,长短时教学。地方课程的融合,坚持将课程融入到地方和校本课程之中。校本课程形成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德育类课程,科技创新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体育艺术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安全教育类课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课程改革,质量提升方面,张校长对学校学校尝试“四学”课堂改革,全学科推广“四学课堂”情况做了简单介绍。李庾南老师创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逐步生成了“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课堂教学操作法则。四十九中在“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原理基础上,又更进一步提出“四学”中的“学力有提升”,这是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升华,也是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关键所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金城名师李兴萍老师做了题为《聚焦核心素养,践行“四学”课堂》的主题报告。李老师的报告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李庾南老师进行简介,二是简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提出背景,三是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与新课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四是对“四学”课堂实施进行案例描述和分享。</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以初中数学课程为例,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做了阐述,指出,以“三会”统领数学核心素养,要明确:第一,“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落实“四基”,培养“四能”,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第二,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第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在培养“四能”的过程中形成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庾南,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从教67年来,李庾南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培养出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被誉为“真正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她总结多年育人心得,淬炼出“自育、互惠、立范”的“班级育人”主张,并在40多年教改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体系。两项研究成果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年来,李庾南撰写专著11部,拍摄教学讲座300余场,成立“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累计培训3000余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发展400余所“李庾南实验学校”。她还热心公益,每年义务承担县(市、区)400余名乡村初中教师培训任务,带领工作室成员到边远乡村学校送教。因业绩突出,她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老师说,李庾南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历了三重境界:培养自学能力,在三结合教学中贯彻“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发展学力,建构“三学”规则下的自由课堂;班级育人思想,构建“自育·互惠·立范”育人范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7年的坚守,李庾南创造了“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2023年,她凭借《“班级育人”60年》摘得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始终认为,‘班级育人’不等于、不只是通过班务管理和狭义的班级德育活动来育人,而是将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放在‘班级育人’范围内,是广义的‘班级育人’。这就决定了‘班级育人’是一种系统性和整体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李庾南看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其本身也是一门“德育课程”。“我最重要的自修方式是‘让自己长出精神来’,这精神是‘身份可以普通,境界不能低下;一生勤勉奋斗,始终有所追求’。”同时,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长出精神来”,“我不时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奋斗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哲理启迪。”“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届届学生都从中汲取了强大的进取动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庾南老师在实践中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李庾南老师认为,自学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其中阅读是主动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是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三是科学应用知识的能力,正确、灵活、综合、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如果说“自学·议论·引导”是实践中总结的教学法,那么“自育·互惠·立范”则是我总结的班级育人主张,旨归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和陶冶学生的精神”。“自育”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互惠”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立范”是寻找树立榜样,驱动学生为自己确立行为之“范”。教学变革关键是“教学法”,班级建设关键是“育人实践”,两者一脉相承,不仅有内在自洽性,而且与其他因素之间也有对应性和互洽性。自学也是自育,议论为了互惠,引导旨在立范。前者是后者于教学场域中的具体表达,兼具育人价值,后者是前者于德育情境里的理念升华,亦具有教学论意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包括四条基本原理,即以学定教、情智相生、活动致知、最近发展。它还包括四个操作要义,即紧扣核心知识,促成“知识生产”;根据变化情境,融通多种策略;激活思维能力,优化学习品质;瞄准学力发展,奠基和谐人格。这些理念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理念相吻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变照本宣科“忠实于教材”为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出发,重组教学内容,实行单元教学;变长期机械沿袭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为巧妙运用并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变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为生动活泼、浑然一体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教与学的形式;变只重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相融并重,和谐发展;变单一的继承和吸纳知识为会学、会探索、会创造知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学·议论·引导”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它侧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自学能力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培根)”,数学教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加里宁)”,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善于“用数学语言”去“发现上帝赋予世界的合理秩序与和谐(开普勒)”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李庾南就是这样的人。她从不止于“从教室里走出的教育家”的赞誉,越过“为生存而教育”,走进“为教育而生存”,践行“视教育为生命”,根植于心地热爱数学教学,挥之不去地献身数学教学,穷其心力地建树数学教学。凝结其不懈努力、涌动其勃发活力、洋溢其醉人魅力的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这项数学教学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为打造“有规则的自由课堂”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和可复制的经验,引领万千师生守好底线,让“自学”成为奠基之道;绘好底色,让“议论”变为成长之枢;练好底功,让“引导”化为点金之术,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不断结出丰硕的成果。</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数学教学的底线在于不忘常识,让数学教学有趣好玩、有用利人;不违常理,让数学教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越常规,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善于把学生的不会教会,还要善于把学生“已会的教为不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更基础、更长远,这是因为“方法的知识是更有用的知识”。自学是“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能力是诸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在李庾南的数学教学世界中,她赋予了“自学”丰富内涵和实践价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学”是学生在老师悉心指导下的自己学习。只有“知人者智”的教师,才能育出“自知者明”的学生。他人不能替代“自学”,“自学”也不能简单复制他人,越俎代庖是数学教学最大的天敌。想学是“自学”的前提,乐学是“自学”的动力,苦学是“自学”的态度,巧学是“自学”的提升,这是李庾南数学教学追求的深层意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学”是在遵循规律前提下的自然学习。对学生而言,“自学”方式与成长方式如影随形,良好的“自学”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自身成长的速度和高度。“自学”首先是一个“自然过程”,然后才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作为“自然过程”的“自学”必然会打上“自然”的印记,既不能超越年龄的局限、个体的差异,也不能超越生命的乐趣、身体的健康。李庾南孜孜不倦地让数学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拔苗助长;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超越急功近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学”是在宽松和谐环境中的自由学习。怀特海认为,“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就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马克思把这种自由视为“一种全新文明状态”,卢梭表述为“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天堂”。李庾南几十年不懈地探索建构“有规则的自由课堂”,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融“接受性”的自学活动、“生成性”的自学活动、“创新性”的自学活动为一体的自由学习氛围和环境,打造出荡漾着自由之波、涌动着创新之泉、游弋着快乐之鱼的高效课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自学”是在兴趣爱好驱动下的自觉学习。李庚南深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视兴趣“是学生‘自学’的最好老师”“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自学’的催化剂”,由此从容不迫地进入严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探究出高见、激励出高兴的数学教学新境界。李庾南既遵循“逻辑编排的知识体系”,又注重开发“逻辑编排的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数学的思想意义、方法价值、审美追求、应用途径,使学生学得活、用得巧,跟得上、可持续;深悟“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布鲁纳)”。一方面,她组织更多利于学生学习提高、促进成长的资源,让他们更容易、更便捷、更有效地汲取有利于其和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信息知识和内容方法;另一方面,减少单篇教学,着重进行单元教学或专题教学,注重在完善结构中传授知识,在综合训练中增强能力,在自主自学中提升人格,让学生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新境界,使其成为数学学习领域中的“映日荷花”而呈现出“别样红”的新景象。</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数学教学的底色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绘好自主学习的底色根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协调,绘好合作学习的底色源于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相结合,绘好探究学习的底色起于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李庾南强调绘好底色,还须“议论”添彩。“议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竞赛,是对学生互动互学、互惠互利、互促互励学习的真切肯定、真情欣赏、真心帮助和真实促进。“议论”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表现为以一对一、以一对多、多多相对,生意盎然。既有提问质疑,也有请教应答,还有讨论悬思,生动活泼。李庾南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把握“议论”活动产生的自然性、内容生成的随机性、过程推进的有序性、答案集成的多样性、综合应用的启发性,还须在绘好数学教学底色的基础上,善接学生的“地气”,从学生中来,为了学生;到学生中去,发展学生。唯有如此,“议论”才有源头活水,才可持续用力,才能久久为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议论”的前提是问题导向。“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曾言“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数学教学提供的是科学思维方法,“议论”就是引导学生善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疑质疑、找疑解疑,增长知识、增加见识。常言道:“逆境是人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跨入智慧大门的最近路线。”而“议论”正是破解难题的枢纽,这是因为“议论”是沟通教与学的渠道、连接学与思的桥梁、统一言与行的中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议论”的过程是审美导向。“数学是一门精美的艺术。(维纳)”“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是因为数学与艺术有着共同的美学特征,几何之美、对称之美、黄金分割之美、透视之美、和谐之美无处不在。毕达哥拉斯就曾说过“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这正是基于对称。罗丹告诉我们“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李庾南认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认识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她以自己亲身实践向学生诠释数学之美,让板书灵动呈现数学之美,让备课教案展现数学之美,让教室环境渗透数学之美,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议论”的结果是成效导向。李庾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追求“有效果”,也注重“有效率”,还关注“有效益”。她主张有效教学的“有效”体现在使学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能意会、可言传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体现为教师引发、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和策略,让学生既“想学”,也“愿学”,还“乐学”。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同时创设和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议论”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学”。强调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课堂调控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评价指引能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才能避免“无效”教学,防止“低效”教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数学教师的底功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相机引导的实质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又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相机引导既不是“宰制”,也不是“驱使”,更不是“奴役”和“愚弄”,而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引导”就是点数学之金成学生德性之术。具有底功的数学教师就如培根所说的那样,既不是单只搬运物品的“蚂蚁”,也不是单只肚中抽丝的“蜘蛛”,而是“应知辛苦为谁甜”的“蜜蜂”。李庾南就是这样的“蜜蜂”,始终如一地关注“解放学生心灵”,始终不渝地关注学生的心灵转向“仁爱、善良、智慧”。她善点数学为“真”之金,引导学生成为纯真之人、求真之人;巧点数学为“善”之金,引导学生成为容人之人、助人之人;能点数学为“美”之金,引导学生成为甜美之人、尚美之人;勤点数学为“用”之金,引导学生成为鲜活之人、创新之人,体现雅斯贝尔斯所期待的“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呈现夸美纽斯所追求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表现出裴斯泰洛齐所希望的“教师是爱的化身”“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发展”,促进精神成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引导”就是点数学之金成学生智性之术。李庾南从“苏格拉底法”中汲取营养。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如果说李庾南是“知识的产婆”,那么初中数学“自学·议论 ·引导”教学法就是现代“产婆术”。李庾南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紧紧抓住核心概念、核心思维和核心方法,用多维诱发、多处点拨、多方引爆等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她认为,数学教师的智慧就在于把数学知识激活,让数学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她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学生,也改变自己。她坚信,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会的。她始终如一地追求超越,不仅仅是超越别人,更是超越自我,与时俱进,刻苦求进,她的点金之术的全面奥秘深藏于从“建筑学”走向“生物学”、从“知识为本”走向“学生为本”、从“由外而内的制造方式”走向“由内而外的构建方式”之中。</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数学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点的旅程。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及数学教学自身也是如此。李庾南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旨在学力的价值观、和谐发展的质量观、资源共生的课程观和自主能动的生长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犹如燧石,越经敲打,越发灿烂。李庾南努力践行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的“合璧”、数学教学实践与师本教育科研的“合璧”、教育学生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合璧”,犹如明镜,越常对照,越明方向。让我们记住并深化,“自学”就是强调放手让学生自主、自信、自为,“议论”就是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竞争,“引导”就是强调教师对点拨、促进、升华的认识和理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为李庾南老师终身从教的智慧结晶,“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育人”思想,实现学生的学力有提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材再建构:学材再建构即实施单元教学,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材章节内容,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法三结合:学法的结合既指”个人、小组和全班学习“相结合,也指自学、议论、引导三结合,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情境中成为学习主导者。在实际操作中,个人学习主要是“自学”,通过想看、听、问、议、练等方式进行自我习得、自我生成、自主发展,核心是思维发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程重生成:学程生成以学生为本,注重生命成长。通过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深化对学材的理解,形成知识、能力、情感与智慧的整合,实现深度交流和共同发展。基于具体问题和学生认知,创设情境,通过类比推理与演绎生成学程,让学生习得活知识,发展逻辑思维,掌握建构方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学”之间相互联系。学材、学法都指向学程,学程含内容、形式和旨归,三者是彼此关联的有机体,最终都指向学力发展和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对教学基本问题的具体作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学”之间不是割裂的,其内部互相关联“学材再建构”致力于解决学习资源优化的问题;“学法三结合”致力于解决教学方法最优化的问题;“学程重生成”致力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实践中我们要逐步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积极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能清醒地懂得自己是怎样学会的,习得经验、方法、情感;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能独立学且学会,遇到新问题时自己能分析,并能联想已有知识、技能、方法和经验解决问题,即达到“会学”。因此,要更强调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培养自学能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培养自学能力的目标侧重于学科的自学能力提升,促进学科学习成绩提高,走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高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要作为手段,还要作为目的。在“本体论”和“生成论”理念支撑下,李庾南老师开展了学力及其发展的理论研究,界定了学力的内涵:学力是指学习者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在“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上取得的实际效果,学习者在形成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达到的实际水准和程度。其核心是学生积极自主的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精神品格。所以,在李庾南老师看来,学力是人的核心素养的核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传统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媒介和知识的载体,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遵循三条规则,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成重生成,简称“三学”规则,学材再建构置于“三学”之首,原因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改变传统教学结构,教学内容的变革是起先决性或前导性作用的因素,只有建立在教学内容优化基础之上的学法变革和学程优化才能使最优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效益,因此,学材再建构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施的核心内容。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学材”不仅指基本数学教材,也包括数学教材以外的参考书,以及其他一些学习资源。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学校教育必须努力实现“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到“世界是学生的教材”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学材”是一个外延极为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它指一切的学科课程资源,也可以讲“数学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划定的内容,也不能拘泥于课程标准设定的底线要求,而应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以教科书为依托,以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可以达到的水平为参照,对“学材”加以重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学材再建构”是李庾南老师倡导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操作规则之一,是指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对各种显性的(稳定、静态的)学习材料、资源(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环境等)和隐性的(变化、动态的)学习材料、资源(如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的教学情感、师生关系等)进行加工重组。它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更多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材料、资源,让他们更容易、更有效地汲取信息、知识,与时代相连,跟世界接轨;二是减少单篇教学,重视单元教学,注重“在结构之中教知识”,注重以“高观念”的教学思路统摄“低落点”的教学行为。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明白了教材是最重要的“学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最主要的依据。因此,教材是教师进行“学材再建构”最主要的抓手。其实,李老师提出“学材再建构”规则时,不称“教材”而称“学材”,主要就是为了促进从“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到“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从“把教材当作世界”到“把世界当作教材”的飞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定教、为学而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法三结合就是组织好自学、议论、引导三个基本环节:自学是指学习者通过看、听、问、议、练、操作、笔记等,达到自我习得、自我生成和自我发展,它是课堂运作的基础。议论是指同学之间的互助共进,成果的互惠共享,以及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它是教学推进的枢纽。引导是指教师因势利导,通过点拨、解惑、释疑,使学生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思考和认识不断深化、拓展,达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和不断提高,它是学习质量提升的关键。这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三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动态发展,贯穿课堂教学全程,构成课堂教学整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学法三结合,构建学习共同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种学习形式:“个人、小组和全班学习”三结合。三种学法相互渗透,要注重个人学习,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学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种教学方式:“自学、议论和引导”三结合。 “自学”是基础,“引导”是关键,“议论”是枢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种育人方式:“自育、互惠和立范”三结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学程重生成,在联系中教和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程”,指学习的过程、进程,强调活动性。课堂中的学程,既指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包括群体(小组和全班)的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达成相应的学习范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成”指学生在教师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理解学材意义,形成信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智慧等的行为过程及结果。生成包含资源的生成,过程状态的生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程重生成”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讨论探究,使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全面理解,并在理解中去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方法和手段。真正明白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它强调在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中展开学程,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必须是有“根”的,能“活”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三学”之间相互联系,最终都指向教学的高效性。学材、学法都指向学程,学程含内容和形式,三者是彼此关联的有机体,都指向学力发展,也是对教学基本问题的具体作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回归教育本质,深度教学提出进行生成性教学,这需改变教师的观念。作为教师要树立大教学观,深挖教材:要有思想,有沉下来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要深研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课堂中落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学力有提升,构建有“规则”的“自由”课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课堂必然是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深度交流,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新知,教师深度思考深度教,学生深度议论深度学的 “自由”课堂。课堂体现出了“四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充实。真学;学生能大胆发表水平的见解;教师循循善诱,把学习引向纵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和谐。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为教师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着力打造有活力、有广度、有深度的课堂。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聚焦思维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最终实现学生“学力”的提升,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让学习可见、让思维发生、让文化浸润、让生命灵动、让素养展现,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他本应该有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规则”的“自由”课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要通过经历探究新知的生成过程培养核心素养;要采用单元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可以构建我们的“四学”课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总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实现学生的学力有提升。生动展示和诠释了“有规则的自由课堂”就是“自学·议论·引导”的课堂,就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就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率导向的课堂,就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讲座的最后,李老师深情说道:未来的日子,希望我们一起用心深钻、细研、静思,争取把“鸟笼”变成“天空”,让鸟儿们自由飞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然心向往之。在通往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道路上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铸就我们教育美好的明天。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希望我们大家没有辜负生命,没有留下遗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聆听讲座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10月,李庾南老师和她的团队在甘肃兰州参加“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第三期推广调研活动,谁知突发意外,她脚崴了,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骨裂,打完石膏后,所有人都劝李庾南老师不要亲自上课,由他人代替,但这个建议立马被她否决。上课那天,李庾南老师坐在轮椅上,不仅讲完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做了两个小时的报告,获得满堂喝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到“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新课改理念,再到“自育•互惠•立范”的育人思想,一路走来,李老师是一位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永远创新的改革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任何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都需要师长的帮助,但这帮助不是成人意志的强加。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自己觉醒、自主前行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这过程中当然离不开他人的影响和引导,但每一个精神生命的成长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李老师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她“自育·互惠·立范”的教育思想点燃了学生成长内在的动力。能不能也点燃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育是基础,作为老师,以自我为对象进行专业发展规划与实践。,自我确立行为方向、内容和方式,自我开展行为反思、监督和调控,自我进行认知校正、要求提升、意志强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互惠是关键,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平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它亦形诸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还可以发生在名师工作室等组成的“育人共同体”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立范是追求。“立范”,就是我们教师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寻找、树立榜样,以引导和驱动自己为确立道德或行为之“范(模子)”,进而“让自己站成一个‘大写的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育就是心灵的相互唤醒,就是精神的相互激荡。”用李庾南老师的话来说,最重要的自修方式是“让自己长出精神来”,这精神是“身份可以普通,境界不能低下;一生勤勉奋斗,始终有所追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