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备武艺

AºLIVE

一、通备武艺文化 “通备武艺”是融通兼备的武术体系,在拳法上主要吸收了劈挂、八极、戳脚、翻子四大部类及螳螂、太祖等传统拳法的精粹,以“通备劲”为核心贯通熔铸形成的一种长短相兼、刚柔相济的武术文化流派,它既包含古典武艺内容,又吸收了大量现代体育(武术)内容的一门综合性的拳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它的理论基础是“通备”,它的技术核心是“通备劲”,它的宗旨理念是“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拳理)象(形势)会通,体(健体)用(实战)俱备”,它是中国传统武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理论基础——通备学说 通者,通达也。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功,方得通达之妙。备者,备用也。备为概之全体,用为动之总旨。得其全体之宗旨,通达之神化,方应通备之名。知善之至妙而不虚耳。”通备武学的中心思想突出一个“变”字,“变”既“博采众长、发展创新”之意。通备武学的传习者始终遵循清初起源于河北的颜(习斋)、李(恕谷)学派文武兼能、全面发展的武术思想,在生活实践中主张精神与形体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倡导强身与防身,文事与武事的结合,修身炼心和陶冶性情的高度统一,最后达到“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文通武备,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技术核心——通备劲 通备劲就是按照六合(内三合和外三合)八法(拳、掌、肘、肩、胯、膝、足、头)的原理,在练习中人体躯干一系列劲道高度统一、协调的综合表达,这种高度协调的劲叫“整劲”,而这种“整劲”就是“通备劲”。它分上、中、下三盘劲道,上盘为“劈挂劲”和“滚勒劲”,中盘的“吞吐劲”和“开合劲”,下盘为“拧转劲”和“辘轳劲”; 归纳总结为十六个字,即:“大开大合、猛起硬落、辘轳反扯、如珠走盘”。通备劲讲求一切力量的使用要通畅、通舒、圆通,要有通透感,要使练习者深刻感受到痛快淋漓。在实用技法上,它表现为以最大力量(优势兵力)、以最快速度(神速)一股脑(全面彻底)力达对方最薄弱的部位。通备劲要求在练习中躯干如弓、四肢如箭,上下肢任何打击手段必须在躯干的一张一弛中击发出去。把身体躯干用弓作比喻,重点在三个地方(上端为颈椎,下端为尾椎,中为腰),中轴的运转(前俯、后仰、大开、大合)带动四肢的运动,在练习中要求做到含胸拔背,拧腰切胯,溜肩合腕,双臂交错,纵横相兼,力贯膀臂。 (三)宗旨理念——“通神达化,备万贯一;理象会通,体用俱备”。 通神达化”是指修炼通备武艺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也可视为武学爱好者在练功实践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达到融会贯通、随心所欲的“化境”。 通者,通达也。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功,方得通达之妙;  “备万贯一”是指融会贯通的效应,可以理解为重加熔铸,由博返约,唯精唯一。备者,备用也。备为概之全体,用为动之总旨;“贯一”就是孔子的“吾道以一贯之”的意思。 “理象会通”,理,拳理。象,拳势。拳理和拳势要融会贯通。 “体用俱备”体,身体。用,招法。强调达到强身、育心和技击、防身的多重作用。得其全体之宗旨,通达之神化,方应通备之名,知善之至妙而不虚耳。 在通备的宗旨理念体系中,“备万贯一”是基础和前提,“通神达化”是目标和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这个理念中,“通神达化,备万贯一”是广义的、抽象的,“理象会通,体用具备”是狭义的、具体的。 (四)核心内容——通备武学分为长拳、短打两大类型,包括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四个支系。 通备大架子为其母拳,劈挂拳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以及溜脚架子、十路弹腿等是通备武学的原有内容;八极、翻子、戳脚、螳螂、太祖九手等招法和相关的长、短、双、软等器械内容则是通备武学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科学吸收其它门派精华,经过几代通备武学大师的扬弃、熔铸、心悟、染化和加工,而成为有其原形影子但在技法上精于原形、在形体上美于原形、在速度上快于原形、在劲道上猛于原形的通备武学体系的补加重要组成部分。 二、通备武艺发展演变轨迹 (一)渊源 据清代《通臂拳谱》载,明代万历年间,著名拳家费大环创通臂拳五路,并作《通臂拳论》篇时,简要的阐述了以“通备”二字为立义之本的拳法理论。这是目前所知关于通备拳的最早出处。在中国有三个音同而意不同的三个字,即“臂”、“备”“背”,一个是胳膊的臂,一个是脊背的背,一个是准备的备,“通备武艺”是准备的备。 (二)演变轨迹 通备武艺发展史上曾有过无数次、大面积、跨地域的武术文化交流,在不断交流中通备武艺的历代倡导者始终把宣传和宏扬爱国主义崇德尚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必修课的内容教育和历练一代又一代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武学爱好者。 1911年以前,通备宗师马凤图已经在沧州系统的学习劈挂拳、八极拳的拳械内容,集两门技艺于一身;民国初年他又带二弟马英图上东北从事教育工作,在沈阳结识德高望重的郝鸣九、程东阁、胡奉三、杨俊峰等重量级关外武术名家,由于志趣和爱好相同,结为金兰之好,建立“换艺”关系,他问郝、程等人学习翻子、戳脚和螳螂九手等拳、械,又给郝、程等人传授了劈挂、八极和陆合大枪等拳、械,这是中国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跨地域的传统武艺大交流。 在中央国书馆成立之初,为了大力弘扬国粹,革除传统旧习,检验通备武艺的实战效果,达到各流派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交融,马风图先生经与馆长张之江商议,派二弟马英图到中央国书馆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通备武学的主要代表人,马氏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以及通备武者几十年如一日,继承通备武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工作岗位上,身体力行继续主导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通备武艺跨入高速发展时期"马氏四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通备武艺的理论和技术功法进行了系统地、科学地归纳整理后,制定了立足西北,辐射全国,积极稳步地走出国门,造福全人类的长远传播计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氏四杰陆续派出多名通备武艺的教练远赴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土耳其、韩国等先进国家传授、普及通备武艺。 (三)通备宗师马凤图先生生平事迹 马凤图(1888~1973)字健翊,回族,河北沧州人氏,著名武术家、思想家、一还名武。,翁继承“通备武艺”的继承者、倡导者和创新者。九十年代他和戚继光、李小龙,被中国武术界公推为“对中国武学最有贡献的三名武术家”之一。 先生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幼年读过私塾,参加过武童生应试训练,并从祖父马捷元、父亲马化堂、父吴懋堂学习劈挂、八极等家传武术。12岁起师从盐山通备一代宗师黄林彪(字伟材)先生,系统学习通备的理论、拳法和长短器,兼学中医,少年时期就奠定了他终生医武双修的学术路径。宣统元年(1909年)先生考取北洋师范学院,在校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民国初年他带着八极拳家韩会卿和二弟马英图等到东北从事教育工作;又曾赴湘鄂等地工作和游历,了解和调研民间武术的现存情况。1920年携二弟马英图和长子马广达在河南加入冯玉祥国民军。1926年仗剑西行,先后在宁夏、甘肃、青海,担任过县长、处长、专员、厅长、省府委员等职。20世纪40年代初退出政界,曾应体育教育家郭俊卿等先生邀请,在西北师范大学大学体育系讲授通备武艺近三年时间,后挂牌行医,直至以中医师身份终老于兰州,卒于1973年,享年85岁: (四)马风图先生对中国武学的贡献 先生一生经历丰富,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博闻强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研究。青少年时期,他就对陆王之学和清初的颜李之学产生了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曾在兰州大学开设讲座。由于久居陇右,对西北史地及民族、宗教等问题也很留心,有不少独到见解,但马风图先生一生寄志最专、寄情最深的是武术,其次是中医学,再次是书法,故晚年曾以“三艺老人”自号。他说:“三艺之中,武艺第一,可以成一家言;医艺第二,可以疗人疾、为人师;书艺第三,不能成家,也不能为师”。马凤图先生一生的武术活动绵延70多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为建构当代“武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1.创建和完善“通备武艺”体系 清末,潘文学,李文标,黄林彪等武术家在盐山、沧县等地传播以劈挂拳为核心的一系列古典武艺,外称“通臂”而内宗“通备”。1909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时,为区别于通备拳和名同实异的另一种通臂拳,年轻的马风图经与师友商议,正式揭出“通备”名号,并把通备释义”朴榜示于大庭广众。自此后七十余年,他与二弟马英图、三弟马昌图、长子马广达以及享誉世界武坛“马氏四杰”即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四兄弟及一大批门人子嗣,在传播通备拳方面做了大量科学、有效、扎实、可行的推广工作,使一向不为人们熟悉的通备拳卓然崛起,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理论精深、内容宏富、结构严整、符合人民群众身心发展的大型武术门派通备拳由沧、盐一隅之地发展成为一门流布海内外的武坛显学。 2.创建两个省级“国术馆”和多个武术机构,为社会培养大批武术骨干 热爱祖国,心系人民,热心广大人民的健康和武术事业,为人正直厚道、光明磊落,无论身在何处,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大力倡导“武术强国”,宣传武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讲解武术对人身心发展的功效,不遗余力地给武术爱好者传授通备武艺的理论和技术。他总是强调:“一人练,能强身;全家练能强族;举国练可强国的哲学道理。在他有生之年,不同时期创建了三个武术社会团体,创建了两个省级“国术馆”,培养了一大批武术骨干,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中国武术届举足轻重的武术家,这在当代武术界绝无仅有。 <p class="ql-block">三、通备武艺拳术内容</p> <p class="ql-block">(一)劈挂</p> 劈挂拳,古称“披挂”拳,劈就是劈击,挂就是挑挂,有猛劈硬挂之说和放长击远战术原则,属典型的北方长拳类型。 劈挂拳讲究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抹、探、弹、插、擂、猛“十八法”,以猛起硬落,连攻快打,横拦斜击,闪进巧取称著于武林。劲力上讲求翻扯劲,辘轳劲,吞吐劲,折叠劲,开合劲,拧丝劲;技法上突出大开大合,势长节猛,长刁冷抽,搅重劈靠;动作特色上为拧腰切胯,含胸拔背,肩沉气按,合膝钻足,两臂挑直,搂背和腕;拳法风格上追求凶猛彪悍,大劈大挂,伸收摸探,开合爆裂,如江河流水,起伏跌宕,一泻千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郭瑞祥先生劈挂拳</p> 通备劈挂拳在技术体系上以“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为母拳,有一路劈挂,二路青龙,三路飞虎,四路太淑四路子拳和溜脚式、通备十路弹腿等。通备大架子在练法上与劈挂拳极不相同,讲究架子功,盘架子,主张慢扯架子、快打拳、疾打招三部功夫,通过盘架子功来体味求索。演练起来要求两臂挑直,溜臂和腕,肩沉气按,含胸拔背,拧腰切胯了势通百节,三盘一贯,以气贯通,劲道内涵,以迖到调劲运气的目的。盘过架子功后,再练劈挂拳和十二大趟子,方能体现出动作的细腻、准确。 十二大趟子,是通备劈挂拳的十二个主要招法,最集中的代表着通备武艺劲道特色。这些招法散见于各趟拳中,可以单独成套。通过单法势单练,可精熟招手方法和技击特色,掌握通备劲道的使用规律。分别是单劈手、鹞子穿林、双撞掌、戳指掌、倒发五雷、缠额手、开门炮、大跨步、小跨步、招风手、铁扫帚、抄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单劈手</p> <p class="ql-block">(二)八极拳</p> 八极拳,其以“刚烈雄健,紧逼硬攻,爆烈凶悍,猛起硬落”的特色著称于世,拳谚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八极拳取出手四面八方极远之意,劲力上以“十字劲”、“拧丝劲”、“沉坠劲”、“撞靠劲”为主,讲究“崩撼突击,挨撞挤靠,采掳缠拿,颠跺胯打,揸敲兜引,攻守迭发。”以“六大开”和“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六大开为打开对方防守架势的方法,包括顶、抱、担、提、胯、缠六法,八大招为“眼望三见手,迎门三不顾,猛虎硬爬山,迎风朝阳手,黄莺双抱爪,霸王硬折缰,左右硬开门,立地通天炮”八招。(八大招有重复,但各家都一样。) 八极拳动作要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势险节短,气贯丹田,崩开裹进,硬开硬打,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在肘膝肩胯背身掌足八法用功中,突出讲求用肘,贴身近发,寸截寸拿,以短制长,并讲究下盘功夫,有“八极、八极,脚不离地”之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八极拳演练</p> 八极小架是八极拳的基础性套路,动作不多,结构严谨,从动作到劲力,毫无华而不实的内容,是八极拳家注重内场的代表作品。八极拳可以单练,也可对练。对练时,双方要求着实发力,在迅猛的冲撞挤靠中,求取八极拳短促刚硬的劲道。八极拳崇尚逼人“里门”用拳、肘、膝、胯、肩、背制敌于败的格斗作风,八极对接体现了这种训练风格。除对接之外,八极还有一种叫“六肘头”的对练套路,通过臂膀磕碰来锻炼双臂的功力。经过通备劲道改造后的八极,劲力更臻于完善。通备型的八极追求了劈挂舒展自然、崇尚劲道的境界,动作力求短中寓长,长短相济,身法、步法都走向活便,同时抛弃了原来由于劲力过硬而导致僵化的不足,改为松中求紧,绵中裹刚,风格焕然一新。 <p class="ql-block">(三)翻子拳</p>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中具有独特劲力风格和击打招式的优秀拳种,其起源甚古,具有悠久的历史。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图谱中,确实属于翻子拳的至少有“当头炮”、“拗鸾肘”、“顺鸾肘”、“拈肘势”、“埋伏势”、“下插势”、“鬼蹴脚”等。 翻子拳叫“八闪翻”,其意有三:“八”是指翻子拳的主要招手只有八下,拳歌曰:出手打鼻梁,锁手奔胸膛,卸身迎门肘,挑袍双上手,铁翻杆,顺手搂,往上打,双掴手。共八句八势。无歌外之势。“闪”极言翻子拳之快。翻子拳最强调速度,主张以快制胜。“翻”指其招手讲究翻劲,一招一势,莫不由翻劲中发生,要求“接二连三”、“翻生不息”,即所谓“不招不架,便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戚继光语)。 翻子拳的拳法密集多变,技法迅速连环,“双拳密如雨,爆竹一挂鞭。”风格上讲究“快硬脆弹,势长节短,接二连三,攒翻应便,手密步坚,长腿搠拳。”尤以“脆快硬弹”为基本法则,脆如斩钉截铁,快如利箭穿革,硬如坚锤击石,弹如强弓满月。特点是翻手之灵,揲腕之巧,寸恳之精,抖搌之速。技法上以顶、撞、插、措、掳、挑、击、截、翻、崩、滚、卸、点、封、锁为要领,要求手不空发,拳不空回,一法多用,多法合用。可谓技法敏锐凶悍,结构严谨连环,动作迅猛遒劲,演练时势如暴风骤雨,招式一气呵成,身法灵变出奇。 流传在西北的翻子拳,是马凤图先生当年与沈阳程东阁、郝鸣九、胡奉三等武术家朝夕相处,相互交流武艺后,潜心研究,将劈挂、八极、戳脚等各拳之长融入翻子拳中,并以通备劲道贯穿始终,从而形成与河北、东北翻子同源异流,具有通备特色的西北翻子拳体系。 翻子拳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桩翻”,上面所引的歌谱便属于站桩翻。另外又有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宗翻,一字翻,八闪翻,八手翻,六手翻等。掳手翻,轻手翻,萃八翻,健宗翻,一字翻,都是站桩翻的姐妹拳。轻手翻,原来只是八个单独的招手,每个招势一进一退,跟一般套路不一样。取名“轻手”是说招手要以轻巧闪击,这一点与站桩,萃八翻猛烈遒劲的打法略有区别。却仍然如同其它翻子拳一样,表现出脆快硬弹的劲力特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邵照明翻子拳</p> <p class="ql-block">(四)戳脚</p> 戳脚是我国北方武术中的一枝奇苑,武林中尊其为“腿功之杰”有上乘技艺之称。 戳脚可分为“蹵枝”、“拔根”。谓“蹵枝”者,是踢上肢,踢腰的以上的腿法。犹如树木之枝,“拔根”者断其根端,撅拔其根底,犹如树木之根。总括而言就是上下盘的高低腿法。 戳脚分为“蹵枝”、“拔根”两个支脉,基本上是下盘腰胯以下至地面的腿法,“拔根”以三十二个腿法组成。包括剽、点、拧、转、迎门揸拦、玉环步、鸳鸯脚、左闪右摆、丁桩圈踹、刹、搅等法势组成。武趟子蹵枝鸳鸯腿共十八势单法势,共有十段套路。 戳脚的上肢动作目的,主要在于掩护和配合下肢,因此它的内容不如下肢丰富,但戳脚的上肢也有别具一格的特点,例如开石雷、剪子手、云摩手等,作为招手也是上乘之法。同时,戳脚在劲力上十分别致,它以“拧转”、“闪摆”为劲力核心规律。戳脚自与通备合流以后,在闪转腾挪的动作配合上也比原先充实。另外,通备武艺的腿法也归入戳脚之中,增加了戳脚的内容。 <p class="ql-block">四、通备武艺器械内容</p> <p class="ql-block">(一)通备枪法</p> 枪是中国武术的主要形式。拳谚说:“枪是长兵之祖”。枪在中国兵器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像其它拳派一样,通备武艺对枪法的重视,超出一般兵器之上。通备武艺的枪法包括散招、对札、套路三部分内容,其渊源出自明代的“陆合枪”。通备枪法黄林彪得自李云标、萧和成,授于马凤图。马凤图又得沧州吴氏(吴钟)陆合枪及陆合枪对札法式。吴氏(吴钟)陆合枪流传有绪,代有名手,近代武术界以枪法驰名的吴钟、李大忠、张同文、李书文等都属于吴代脉系。马凤图柔和这两家枪法,多年来广采别家枪法,在与古谱参照印证中,开拓出了通备陆合枪的现有局面。 <p class="ql-block">(二)通备刀法</p> 通备刀法有劈挂刀和苗刀两个系统,另外还有“十八拦刀”、“圈刀”、“八步连环进手刀”、“骠姚刀”、“破锋刀”、“陆合刀”等其它刀法。劈挂刀是通备本门固有刀法,现传有两个套路。劈挂刀的劲力完全脱胎于劈挂拳,刀势凶猛,手法泼辣,开合吞吐,幅度很大,典型的体现了通备劲的原则。苗刀又称为“太刀”,清代也称之为“倭刀”,是一种双手执柄的长刀。苗刀现传两路,头路是执刀的若干定势,二路主要是苗刀使用招法。“十八拦刀”、“圈刀”本来是沈阳著名拳师郝鸣九的刀法。郝专攻八翻戳脚,涉略多派拳械,后来先辈们将这些刀法经过改造后纳入通备范畴。 <p class="ql-block">(三)通备剑法</p> 通备剑术包括“通备大剑”和“通备小剑”两个套路。大剑亦名“宣化剑”或“七十三剑”,小剑又称“绨袍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绨袍剑演练</p> 通备七十三剑(宣化剑)的风格既飘逸潇洒,又刚武雄强,通备小剑亦称“锑袍剑”,其精神与宣化剑相近,唯规模气势不如大剑宏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青萍剑”和“昆吾剑”(双手执柄)的影响。通备剑以通备劲道为基础,贯穿着格、洗、击、刺、抽、抹、撩、滞等剑术技巧。 <p class="ql-block">(四)通备棍法</p> 通备武艺的棍法分长、短两类。按习惯名称,长者为棍,短者为棒。棍又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的“齐眉棍”,另一种较齐眉棍略长,约高出身高,称之谓“条子”,明代称之为“缠条棍”。 通备棍术以本门的“风磨棍”(也被讹传为疯魔棍)为主干,后又吸收了西北棍术的若干内容,形成了新的体系。这一体系由以风磨棍为主的一组套路组成。风磨棍原名五十五图,公元1925年(民国十四年)秋,宗师马凤图与胞弟英图创编于河南开封府,二师汇集诸名枪棍精粹绝技、十三家之枪法,共编集五十五势,其中以陆合枪法、阴把枪法、死把枪法、封枪法、神枪耿应龙的枪法、《棍法阐宗》之部分棍法、戚枪之法等为主体。 短棍,又称把棍头、十八把棍、斧把、鞭杆、梢棒等。 鞭杆短棍,标准为三尺五寸,但因人而宜。标准量法以自身之高低定尺度为宜,一种量法将鞭杆的一头拄地,一头至于自身的心窝(即胸骨剑 突处)为适度;第二种量法,即左臂握杆曲肘杆头与肘尖等长,另一头伸右臂与中指尖等长,这样以自身量出为适宜。通备鞭杆吸收了西北鞭杆的部分内容,提取了它用劲巧妙、短小精悍,泼辣迅猛的优点,革除了步法上、结构上华而不实的不足,变成了单头、双头,单手、双手变化使用,又参合了太刀、双手滞、双手剑、十八拦刀、劈挂刀等刀法及劲力,形成了通备型的鞭杆系列。 <p class="ql-block">(五)通备其它器械</p> 通备器械除了上述枪、刀、剑、棍外,在抗战初,马凤图先师创编了白刃战术教程,内容有破锋八刀、破锋八枪(破锋八枪是用于军用步枪刺杀动作,也称为劈刺八枪),这种刀、枪可单练,可对练,每一招式凶猛力大。破锋八刀歌曰: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卫凭快取,移步换形突刺刀。破锋八刀首先在马凤图先师长子马广达及马英图的抗战部队中训练。在抗战中,冯部大刀队使日寇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