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化鸡-儿时的记忆。

csd

<p class="ql-block">  上面说到常熟叫化鸡,让我想起小时候1954年我6岁左右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暑假,随父母一家人去的常熟,也是准备吃叫化鸡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去那座山吃叫化鸡是当地一桩美谈,所以去的人,往往都奔这叫化鸡去的。</span></p><p class="ql-block"> 吃的人太多,这店虽有名但店面不大,一天只做30只,所以要提前一天预订,我们外地的哪知道这些?所以没吃成,任凭游客们的软磨硬泡,好话说尽也不成。</p><p class="ql-block"> 不奇怪,不有句话叫 "无规矩不成方圆″么,就是无论做啥事儿都得有讲究,这鸡也是,一套程序要好多个小时,马虎不得,临时简化肯定不行,非砸了牌子不可,不过吃的盖浇饭,也很有名。</p><p class="ql-block"> 鸡没吃成,但叫化鸡的传说,却从此听了记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清代年间虞山脚下,一位叫化子,即乞丐,偷了一只鸡没办法吃,就用泥糊上放火上烤。完了,打开泥壳,里边就是香喷喷的鸡了,鸡毛在泥壳里,鸡很干净。</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过改进,内脏掏空放些佐料,用荷叶,猪油包裹鸡再用泥糊,就更加美味,最终成为当地特色,从此,"常熟叫化鸡″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 那次还学会一句地道的常熟话,"我喱常什(熟)″,吳浓软语。</p><p class="ql-block"> 该话与"我喱扶(无)锡″,"阿拉上海宁″ 一样,张口就来,这都当地人最爱说的一句话。这话也不知被我在心里重复了多少遍,真所谓烂熟于胸了。</p><p class="ql-block"> 那座山,什么名儿忘记了,可能就是虞山,去时说那是栗子山,满山的栗子,好有期待,可以吃到糖炒栗子了,也真想见识见识栗子树和毛栗子长树上什去样。</p><p class="ql-block"> 于是始终抬着头看,可到了也没见着毛栗子,只见到满山遍野的游客。</p><p class="ql-block"> 镇子也全是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街面儿有街面儿生意,街上有街上的生意,皆兴隆。</p><p class="ql-block"> 街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馄饨摊,油炸臭豆腐、醪糟汤圆等特色小吃,</span>路边摊则是古玩铜钱、洋画(印有关公、曹操、武松等历史故事人物的画片)、泥娃娃、茶叶紫砂壶等各色小玩意儿等,讨价还价,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地摊上淘得几只铜钱(给我回去做 "毽子″ 的)、印章和一只袖珍花瓶。</p><p class="ql-block"> 印章也有淘的?是的,尽管是用过上面有字,但把字磨平就可以刻自己的了。所以淘印章不奇怪,比买新的便宜多了,那时人穷,穷有穷的活法。</p><p class="ql-block"> 印章中有一枚黄色的,田黄石?</p><p class="ql-block"> 非也。田黄石,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边稻田2米深的地下,黄色,故称田黄石,或寿山石,极其珍贵,极品一克10万元。如此珍宝,又怎会在地摊上?</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黄色印章的确扎眼,估计是高分子树脂类,也挺新鲜好看。</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的是,后来这黄色的竟然给我刻了,受宠若惊心里好美,小小年纪实不敢当,权当是一种对自己的赞许和鼓励吧,周围小朋友都没有的呀。</p><p class="ql-block"> 5角钱一个字,很贵(肉、鸡蛋8角1斤),但刻的是真好,篆字,细腻圆润,结构严谨,盖印效果也特别棒,清晰流畅,堪称精品,再不懂,也看得出。</p><p class="ql-block"> 刻篆字,是我自己主意我喜欢,既然是给我刻,我就选它,何况甭管什么"体″都一个价,那就不如刻篆体了,不仅高雅,还保密管用,一般人看不懂,更不会。</p><p class="ql-block"> 刻篆字,也是一种机缘遇上高人了,不自报 "家门″,没人知道他会。</p><p class="ql-block"> 看得出,他很乐意,并尽心尽力,空有一身本领,平时却没机会发挥,曲高和寡,寂寞难耐呀。</p><p class="ql-block"> 篆字图章本来就少,给小孩刻,听都没听说过,这也是父母望子成龙良苦用心了。</p><p class="ql-block"> 图章有用吗?是的,那时用图章的地方挺多,存折取钱,签收挂号信,学校报道缴费领书等等都会用到。</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有自己图章的不多,但我们南师附小幼儿园,为每位小朋友都刻有图章,印刷体持别美,我印象深刻,很自豪,我们幼儿园有品味。</p><p class="ql-block"> 3ⅹ20ⅹ30(mm,长度的世界标准,允许不写单位),大小白色"木片″,一个班的小朋友图章装一小铁盒,木片朝上一头是钢笔写的名字,用哪个取哪个,很方便,木片另一头是橡皮图章,下面有蓝色印泥,拿出来就可以盖。</p><p class="ql-block"> 橡皮有弹性,所以橡皮图章随便盖也清晰完整,小朋友也会,难怪幼儿园用。</p><p class="ql-block"> 办啥事儿,幼儿园要为小朋友统一制作像皮图章?感情现在说事情难办要盖很多像皮图章,原来是打这儿来的,说笑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没这种事,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的原因,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呀。</p><p class="ql-block"> 总之,需盖章的地方,我就盖我的篆字图章,别人都不认识,儒雅古朴书香层次距离,普通印章绝没有这种感觉,可时髦了,不过,更多的是不好意思有压力,端不住呀,用这章得有份儿,小孩子哪有,所以,这倒不是炫耀,没别的章么。</p><p class="ql-block"> 石头印章,后来我也学着刻,上手才知有多难,凸字的底要平,平整就有一种正规感觉,字讲间架结构得有骨有肉,有专门的帖,那字儿没有10年20年功底是绝下不来的,我作过各种设想,有任何细微的改动都不成,真的是精妙绝伦。</p><p class="ql-block"> 秦琼卖马杨志卖刀,陈独秀还卖过字呢,所以别看这位深藏不露,不定是位怎样的人物呢,那年代文人落魄不稀奇。</p><p class="ql-block"> 上面说5角钱嫌贵,实在是失敬失敬,应该说是千金易得,一印难求也。</p><p class="ql-block"> 刻章还要先学会反写的小毛笔字,买了刻刀,刻了几回,不满意就磨平重刻。</p><p class="ql-block"> 刻章,还刻过板画,拆装过享德利钟表和"惯性汽车″。幼儿园有一个学生家长送的,德国儿童木工工具箱,我是唯一一位感兴趣,学会各种工具使用的小朋友,老师都不会呢。</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弄,不敢讲略通金石(金属石头,比喻事物坚固,古也泛指镌刻,有刻下印下的东西,千古不变之意),但也从此知道,常见的几种字体,以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的道理,还知晓了如何拓碑,简单雕刻的刀法,什么石头、木头适合雕刻,以及简单的木刻板画等等。</p><p class="ql-block"> 可谓一环套一环,甚至这种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难说不是我日后成为航天高级工程师的重要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工厂就没有我不敢拆的机器,拆了,我就是专家了,这是不是与小时候拆 装"享德利″有关呀?</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的事说不清,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没有这次叫化鸡的常熟之行,不淘地摊,或许就什么都不会发生,真所谓人生无常。</p><p class="ql-block"> 再说那只袖珍花瓶,12厘米高,1角4分钱,说是古玩,啥年代最迟民国初年等等,淘,总要讨价还价说些什么,要学会鉴别(鉴宝),捡漏(捡便宜),不能看走眼,否则啥叫淘?</p><p class="ql-block"> 淘,就是淘宝,现在网上的淘宝,就这么来的。淘,其实也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过,现在淘地摊的,已经很少了,南京有南艺后街,北京、大同有潘家园,不懂行不知道,懂行的是津津乐道,什么东西都能说上一大堆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么。</p><p class="ql-block"> 淘,就有可能造假,年代造假,东西造假,不过这小花瓶造假也划不来。</p><p class="ql-block"> 花瓶很精致,通体有些立体彩绘,中部有一朵花,凸出,花瓣层层叠叠栩栩如生,民国的可能性大,古代工艺没那么复杂的。略有破损所以便宜,1角4,当时一碗面条的钱,谁造假卖这玩意儿?</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古玩,但也知道,越古越值钱,不过品相不完美有啥好?我看不上,小孩、年轻人普遍不喜欢古旧,不过出门总算买了件物品,旅游么,习惯上都要买些纪念品,回去摆家里,见到就会想起,某年某月怎么个情况,我去过哪儿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花瓶在家里书架上摆了一辈子,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我还见到,品相完不完美,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就像是一只潘多拉(魔瓶),曾引发我无数次的回忆,每次都是那么的亲切、温馨浪漫,幸福满满。</p> <p class="ql-block"> 图下部,这是为这篇文章刚刚找到的那只篆体印章,一量,与我记忆中尺寸仅差0.5mm,可见我对这印章曾经有多上心。</p><p class="ql-block"> 那只花瓶,形状有些类似下图中间的一个细腰瓶,加上一朵,类似旁边的花。</p><p class="ql-block"> 花瓶上釉,而花没有,花瓣很薄边缘尖锐,这种工艺很复杂,高温又不能"玻化″,工艺不稳定容易出次品,传说过去给皇帝进贡的官窑,精品往往百里挑一,那99%全都砸掉,防止流入民间,这件,是否是就是偷偷流入民间的一件?</p><p class="ql-block"> 图上部,为印章图,因为印泥干涸,效果不太好,不过,也看得出这印章字体和刻工还是相当不错,有骨有肉堪称精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为文中说的铜钱,中国古代货币,外圆内有方孔,汉代铜钱就这样,流通2000多年,1949年正式停止铜钱的铸造,50年代,地摊上很常见,不贵。</p><p class="ql-block"> 它是那时小孩子踢毽子,做毽子必备材料,还要一截45mm左右长的鹅毛管,下15mm左右分4叉折弯,用布包裹铜钱,上缝这根分叉的鹅毛管,鹅毛管上插滿大的公鸡尾部羽毛,就成毽子了,底部铜钱重,所以随便毽子怎么踢,毽子底部都会自动向下,羽毛向上。</p> <p class="ql-block">  踢毽子,是那时小学生非常普及的一项运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