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课件的运用(副本)

大中华——文旭教育

<p class="ql-block">再谈课件的运用罗文旭 </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3日 在去年的听课中,我发现老师在用别人的现成课件,对此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将此类现象作为教学事故对待,纳入到年度考核。 </p><p class="ql-block"> 我在各种场合都讲过:别人的教案不可用,现成课件用不得。随着听课中的观察,发现所有依课件上课的老师,有如下通病:</p><p class="ql-block"> 一是课堂缺乏张力,缺少思维的辐射。老师依课件按部就班地上,学生依课件亦步亦趋地听,原本需要引申的地方,一带而过,原本应在探究中产生新的探究点的地方,却止步不前了。这不仅是备课不深,预设不够,也不仅是缺乏敏锐地捕捉有效契机的意识和能力,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课件捆绑了老师的思维,限制了思维发展的弹性空间,因此只能依据课件推进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p><p class="ql-block"> 二是许多老师目光空洞,神韵缺失。课堂本来是师生情感融通下对文化的创生过程,但当眼里没有“人”,就变成了老师的单边输出,这种缺失温度的课堂,就知识性目标尚不能达到,更谈不上情感的育化功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依然是上”课件“惹的祸。</p><p class="ql-block"> 其实,当我们认识到课件的功能后,或许能从观念上有所改变。</p><p class="ql-block"> 1.辅助性是课件的第一功能。课堂教学是依据文本推进思维发展的过程,是情感起伏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旦依托于课件,则显得支离破碎,很不完整,这就必须把学生的目光拉回教材,在对教材的探究路上,需要补充相应的内容,可用幻灯片展示出来,以强化对文本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2.工具性。当我们从俯视的角度看,课堂就是由学生、教学内容、老师三要素组成的,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是纽带,依据教学内容师生进行共识、共建、共创的情感认知历程。基于此种认识,课件只能是一种工具,起到提醒、补充的作用,而非主体。 </p><p class="ql-block"> 3.直观性。的确,一些内容通过电子屏演示出来,是其他的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如音视频、演示实验过程等,有现场感,有真实性,画面清晰,线条标准。这种直观视觉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p><p class="ql-block"> 4.实效性。根据需要设计课件,而非所有的内容必须全制作在课件上,一道课堂练习题,一个辅助文段,一段视频,一个实验,一件物品………课堂需要什么是随着课堂流程的发展准备什么,这种按需设计、依需展示的理念是高效课堂的思维,也是老师宏观驾驭课堂是否成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我是强调板书的,特别是正板书。这是幻灯片所不具备的功能。一堂课下来,板书能清晰的勾勒出知识的结构脉络,也能清楚地展现学习的重点,认知的难点,便于学生课堂小结和当堂巩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