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育3.0》的读后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利用闲暇时间,读完顾远、周贤写的《教育3.0》,很受启发,颇为收益。</p><p class="ql-block"> 中国教育创新先锋顾远在这本书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工业时代的教育1.0形态,即课堂式学习,到当下的教育2.0时代,即素质教育变革所倡导的社群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到未来的教育3.0形态。顾远说:今天教育问题的严重症结在于:用19世纪的体制,教授20世纪的知识,让学生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顾远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打破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一个社会化的学习体系,也就是从教育1.0进化到教育3.0。</p><p class="ql-block"> 教育1.0的模式下,学习者就像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教师则是全知全能的输出者。其中暗含的逻辑包括“教育等于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学科知识”、“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的灌输,以及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p><p class="ql-block"> 教育2.0则是当下很多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采用的形态,比如PBL(“PBL”是两种教学法的简称,一种是项目式学习,另一种是问题式学习)、探究式学习、STEAM(“STEAM”教育就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领域融合的综合教育)教育模式等。这个时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沟通、联结、合作、探究知识的结构,教师则像个交响乐团的指挥。</p><p class="ql-block"> 到了教育3.0,教师更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整个学习社区呈现出网状的结构。教育3.0,即社会化学习,不仅构画了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更是预判了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巨变,CHATGPT人工智能给当下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行业形态如何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的下一代?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是从教育的目的(即帮助人们获得自由)出发研究未来教育。《教育3.0》主张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我们教育的发展。因此想要改变教育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范式。学习要由从前的单向输入变为“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性体验过程,类似于陶行知的“在做中学”理念,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评论、分享、讨论和知识的传递,使得教和学高度融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二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角度研究教育。《教育3.0》告诉我们,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将“创造性”置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时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快乐和勇气。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功劳不在于交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认可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误保持宽容。而现在很多学校却对失败充满了惧怕。第三,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应该鼓励跨学科式的学习,当今的创新点往往就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界点。第四,激发创造性必须鼓励学习者采用多元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不仅仅是语言,而还应该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模型设计等等。第五,创造性需要在创造中培养。任何技能都应该在做中学,鼓励学习者参与设计学习的体验、学习的场所、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第六,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感和价值塑造,鼓励学生从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入手,鼓励他们动手去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多问三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吗?还可以怎么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敢于动手创造的能力。 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创造力”置于教育和新的根本目的,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快乐和勇气,帮助每位学生实现属于自己的更美好的未来。 </p><p class="ql-block"> 三是未来教育要研究培养终生成长的自由学习者。《教育3.0》告诉我们,“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教育的目的从筛选变为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天性,帮助学习者明白为什么要学,如何去学,从而走向终生成长的自由学习者。在这种本质之下,测试不是为了筛选,而是帮助自己变好的一种手段。因为测试一方面可以评估我们过去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复习和理解信息知识。</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式,释放学生潜能,关注他们所学的国家课程外,还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学校要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实际,研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怎么开?课堂教学怎么改?教师理念怎么变?大单元背景下的素养课堂课时教学怎么设计?跨学科教学怎么设计?等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挥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让学习为自己所用,才能影响自己的学生。教学相长。未来教育是一个共创、共生、共学的教育生态社区,师师、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