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自动思维有相当进展的情况下,咨询过程推进到中间信念阶段。中间信念是咨询性会谈的第二个阶段,它是对自动思维阶段咨询的提升,是从点到面,从一个个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具体想法上升到咨询面临的某个问题领域(如学习、职场、人际关系、婚姻等领域)的认知信念的修正。</p> <p class="ql-block">中间信念的含义和结构</p><p class="ql-block">为了说明中间信念,我们先看一个案例:个案是一位46岁的母亲,女儿15岁,正在上高一,与同班男生谈恋爱,夫妻二人阻止无果。因为女儿恋爱的事情,母亲感到非常担忧和焦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说:这段时间我老想着女儿这件事情。要是到放学回家的时候,女儿还没有回家,我就会想女儿会不会和那个男生约会去了,担心她和那个男生做出蠢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儿在房间看书,有时自己从外面经过的时候,心里会忍不住想,恋爱会影响学习,孩子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恋爱毁了,将来怎么办呀。另外,我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也经常东想西想:自己不能眼看着女儿的未来被毁了,一定要做点什么才好,可自己的女儿不听自己的呀,于是心里感到十分着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母亲的自动思维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女儿和男生约会,可能做出蠢事;</p><p class="ql-block">● 恋爱影响女儿学习,大好前程被毁掉了;</p><p class="ql-block">● 想做点什么,可女儿不听自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动思维?我们知道恋爱并不必然影响学习,有些学生还会因为恋爱而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两个人约会也并不必然会做出蠢事,多数孩子还是知道分寸和边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克认为,自动思维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来访者的核心信念决定了其自动思维。也就是说,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是被其核心信念决定的。那么这位母亲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无能的”是这个母亲的核心信念。按照贝克的观点,核心信念是童年时形成的,父母等重要他人在其核心信念形成过程中会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位母亲自述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弟一妹。父亲任某煤矿书记,母亲为小学教师。我从小规矩懂事。上学后,父亲要求严格,觉得自己的女儿必须优秀,必须考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自尊心强,追求完美,做事谨慎小心。学习上一直名列前茅,成绩很少掉下过前三名。恢复高考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内的一所高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工作单位,由于毕业自名牌大学,能力又强,一开始就受到领导重视,加之自己工作努力,业绩突出,35岁就被提拔为单位的中层干部,成为单位最年轻的中层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要求严格,女儿必须优秀”等过高要求面前,女儿发现自己无论如何表现都达不到父亲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无能的”核心信念。在形成“无能的”核心信念的同时,她也形成了“追求完美和谨慎小心”的策略。这些策略使她取得了学习上和工作上的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做母亲和教育女儿这个问题上,她希望女儿听话,认为在自己的监督和安排下,女儿就有美好的未来,这样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才是称职的和有能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女儿以前很听话、很乖,不知道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她的成绩一直不错,我们都相信她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有个美好的未来,可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我觉得一切都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母亲教育女儿的想法或信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女儿不听话是很糟糕的;</p><p class="ql-block">● 我必须让女儿听我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女儿听我的,她就有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四个母亲教育女儿的观念或策略,指导着母亲教育女儿的态度和行为,也是她解决自己与女儿关系的指南。在认知行为疗法中,这个部分我们把它称为中间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最重大的贡献在于把认知分为三个层级: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并且描述了这三个层级的信念之间的关系。我们下面把这位母亲的三个信念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然后简单分析自动思维是如何被核心信念决定的。</p> 中间信念的含义<br>在这里我们试着给中间信念下一个定义。中间信念是介于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之间的认知观念层级。它是核心信念在具体心理领域(或者生活侧面)的表现,是自动思维产生的心理基础。它是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应对某一新领域的心理策略。<div><br>这个定义中包含如下几个方面:<br>(1)承上启下<br>中间信念是位于中间的信念层级,在三层信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下接核心信念,是核心信念的具体表现;它又上承自动思维,决定着自动思维所产生的内容。</div><div><br>我们以这位母亲的个案为例介绍三层信念的关系,这位母亲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无能的”,在教育女儿或者亲子教育这个心理领域,它的中间信念之一“女儿不听话是糟糕的”,这就是核心信念在这个亲子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div><div><br></div><div>这是因为,在这位母亲看来,女儿不听话,她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她的前途就会被毁。而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自己教育的失败,也就意味着自己是无能的。</div><div><br>在中间信念与自动思维的关系上,这位母亲的中间信念“女儿不听话是糟糕的”和“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决定着这位母亲的自动思维。在她平时的教育观念中,她总是希望女儿听从她的安排,如果是这样,一切才在正轨上,自己也会很放心和满意。</div><div><br></div><div>可现在的问题是,在女儿恋爱这个问题上,女儿并没有听从安排,终止恋爱关系,而是继续恋爱下去。这样的局面出现,就触动了这位母亲的中间信念“不听话是糟糕的”,因为“如果不听话就意味着女儿完了”。所以这位母亲的自动思维中有女儿不听话就完了的内容,</div><div><br></div><div>例如,女儿去约会可能会做出蠢事,女儿恋爱会影响学习,前程被毁。</div>(2)发展于成长过程中<br>中间信念是成长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其中间信念是不一样的。<div><br>(3)应对生活的心理策略<br>中间信念的本质,是应对某个生活侧面的一套心理策略,或者被称为心理机制。从前面给大家介绍的不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不同做法上,大家其实就理解了中间信念其实是一套心理策略。</div><div><br></div><div>例如,有人希望女儿听自己的,有人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受教育条件,而有人则希望为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人希望让孩子自主发展而不予干涉。<br></div><div><br></div><div>这套心理策略实际上包含来访者对待生活某个领域问题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上面这位母亲来说,正是因为她有“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这样一种认知观念,才决定了她“我必须让女儿听我的”,并且在生活中极力让女儿听从自己的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br></div> 中间信念的结构<br> 根据贝克的观点,中间信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态度、假设和规则。<div><br></div><div>态度</div><div>是指对某个对象的消极情绪,是个体在某个心理领域最为担忧的状况。通常情况下会被个体表示为“……是糟糕的/可怕的/危险的”。像前面这位母亲“女儿不听话是很糟糕的”观念就是中间信念的态度部分。<div><br>假设</div><div>分为积极假设和消极假设两种。它是个体认为出现某种状况就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一种预期。积极假设是如果个体采取某种措施就可以避免消极结果的一种预期,消极假设是出现某种状况就会导致担忧结果的一种预期。假设通常以“如果……那么……”句型呈现。</div><div><br>在这里,积极假设并不意味着它是正面的、向上的,它只是用来表示这种情况下避免了担心的结果。在这位母亲的中间信念中,“如果女儿听我的,她就有美好的未来”就是积极假设,因为女儿未来好是她所期望的结果,而“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就属于消极假设,因为女儿的未来失败了是她极力想避免的结果。</div><div><br>规则</div><div>是对自己行为方式的具体要求,同时它是基于态度和假设的一个逻辑结果。通常以包含“应该/必须”的句型呈现。这位母亲的中间信念“我必须让女儿听我的”就属于规则。</div><div><br></div><div>而这个规则也是基于“女儿不听话是很糟糕的”,以及“如果女儿听我的,她就有美好的未来”“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而得到的必然结论——“我必须让女儿听我的”。</div></div> 假设才是咨询的重点<br>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的合理情绪疗法中的认知,其实就是指中间信念。这个理论中讲的歪曲认知用了“不合理信念”来表述,而“糟糕至极”实际上指的是中间信念中的“态度”,“绝对化要求”则是中间信念中的“规则”。<div><br>虽然中间信念包含态度、假设和规则三个部分,但贝克感兴趣的是假设。贝克认为只有假设才能被验证它是否正确,具有可检验性,而态度和规则是无法被检验的。</div><div><br></div><div>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提出了中间信念包含四句话,但实际上,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积极假设和消极假设这两句话。</div><div><br>在其他的认知行为疗法专家的著作里面,有人直接用“功能失调性假设”或者“功能障碍性假设”或者其他类似的名称来指代中间信念的内容。</div><div><br>对于上述母亲的个案来讲,虽然她的中间信念有这样四句话,但实际上行为疗法专家感兴趣的是“如果女儿听我的,她就有美好的未来”和“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这样两句话。对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去验证,女儿是否听母亲的就会变好,不听就会变糟?</div><div><br>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来访者的消极情绪主要源于消极假设。所以咨询重点放在对消极假设的验证上面。上述母亲个案中,她对女儿恋爱如此焦虑是源于她相信“如果女儿不听我的,她就完了”这个消极假设。</div><div><br></div><div>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方式验证“在某些情况下,女儿不听自己,未来也很美好”。如果是这样,这不仅能解决她对女儿恋爱的担忧,也能够缓解她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改进亲子教育方式,最终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div><br> 补偿策略<br>贝克认为,个体在形成负性核心信念以后,为了遮掩其负性的核心信念,会发展出一套心理策略,并且通过这套策略使自己看起来(不是别人看来)是正面的形象。这套心理策略被称为补偿策略(CompensatoryStrategy)。<div><br>对多数个体而言,比较常见的负性核心信念是“无能的”和“不可爱的”两类。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会通过一定的策略让自己看起来是有能力的或全能的;而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则会通过一定的策略让自己看起来是可爱的、受人欢迎的。</div> 补偿策略的类别<br>常见的补偿策略有以下七个类别:<br>● 努力策略;<br>● 回避策略;<br>● 顺从策略;<br>● 归因策略;<br>● 警惕策略;<br>● 自弃策略;<br>● 自恋策略。<br>下面我们就这些策略的内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介绍。<br> 努力策略是最常见的补偿策略之一,它指个体不甘于无能和不可爱,试图通过积极进取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和受人欢迎。<br><div><br></div><div>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往往会通过过度的努力、过度的准备,遵循最高的标准,苛求自己的缺点,追求着超越他人、取得杰出成绩和全方位优势等目标。</div><div><br></div><div>平时我们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和“勤能补拙”,其实都是典型的努力策略的表述方式,因为这两句话中包含着“笨”和“拙”的负性核心信念的内容。</div><div><br>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往往会通过讨好他人、全心付出、表现自己、牺牲自己等方式,去试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和认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知道有人会喜欢你,就一定有人不喜欢你。</div><div><br></div><div>采用努力策略的个体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更多的人来喜欢他、接受他。例如,经常给大家带礼物,带吃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尽力帮助周围的人,说一些让大家高兴和开心的话。一旦有人不喜欢和不认可他,他就感到很难受。<br></div> 回避策略<br><div>回避策略是最常见的补偿策略之一,它是个体为避免暴露自己“无能的”和“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避免某些不利情境的策略。</div><div><br>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会避免高难度任务,避免可能失败的任务,不求上进维持现状,以便回避求助、回避批评否定,避免自己遭遇失败可能导致的无能的局面。</div><div><br></div><div>例如,这类学生不会去尝试老师布置的附加题或高难度的题目,因为不尝试、不面对,就不会失败,一旦尝试却没有解决问题,这可能就会暴露自己的无能。</div><div><br></div><div>许多人都不愿意去参加自己并不擅长的体育活动项目,也有许多人并不愿意参加文艺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参加这些活动并无胜算,参加了也不能取得成绩和获得别人的赞许。<br></div><div><br></div>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往往会采取避免被他人拒绝、避免他人责难、回避社会交往、回避友谊等方式,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回避他人不喜欢自己的情形。采取回避策略的个体特别担心被人拒绝、被他人责难,以及不被他人喜欢。<div><br></div><div>不会像采取努力策略的人那样去争取更多的友谊和更多的朋友,他们维持更少的人际关系,有几个朋友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避免与多数人交往,也就回避了有人表示不喜欢自己、批评指责自己的情形出现。<br></div> 顺从策略<br><div>顺从策略是一种采取按照重要他人旨意去行事来维持自己“可爱”或者避免暴露“无能”的心理策略。个体使用顺从策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压抑自己的需要或愿望,埋没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牺牲自己以成全关系来保持形象的策略。</div><div><br>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为了避免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而遭遇可能的失败结果,特别是失败之后被他人批评和指责的情况,他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思想,按照他人的想法行事。<br></div><div><br></div>例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却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应的学习和复习的工作。又例如,员工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却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加以调整。<div><br>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为了避免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导致他人的不喜欢和否定,他们往往会采取听从他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按照他人的意愿行事,避免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来维持人际关系。</div><div><br>这类人的口头禅就是“随便”“都可以”“你决定就是”“听你的”。总体来说,顺从的个体会过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希望他人来做决定,用牺牲自己和放弃自己愿望的方式,来维持一种关系的和谐,确保自己在他人眼里是受欢迎的和可爱的。<br></div> 归因策略<br><div>归因就是对一件事情原因的分析。作为一种补偿策略,归因策略主要应用在个体对失败事件原因的分析,具有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为了避免暴露自己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而对事件的原因做出避免“无能的”和“不可爱的”归因的其他解释,这类解释通常表现为自责或指责两种归因形式。<br></div><div><br></div>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对于自己的不成功或者失败,往往会寻找外部的原因,<div><br></div><div>例如,运气不好、缺乏机会、时机不对、任务太难等,也有个体会从自身努力的角度归因,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这样的归因避免了自己陷于“无能的”归因。</div><div><br>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他可能将此归咎于任务太难、老师没教过相关的内容、自己运气不好等外部原因,也可能将此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贪玩没好好复习等内部原因。</div><div><br></div><div>而许多成年人没有取得成功就把原因归咎为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缺少像别人那样的有实力、有背景的家庭等外部原因。许多恃才傲物者使用的就是归因策略,为了遮掩自己的负性核心信念,自诩本事大。</div><div><br></div><div>现实面前他们用了外部归因的方式来解释,认为是外界并没有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和合适的条件。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抱怨而是会试图去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让自己取得成功。</div><div><br>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将自己不被别人喜欢、不被重视、赏识及提拔的境遇,归因于他人不公平、溜须拍马、走捷径、凭关系,或者别人偏心、任人唯亲,等等,也有人会从自身找原因,认为是自己做事不周全,考虑不到位。</div><div><br>例如,老师喜欢某些同学,但老师没表现出喜欢自己,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这是老师偏心,或者指责某些同学溜须拍马逢迎老师。单位领导提拔了某个人而没有提拔自己,同样有人可能会认为领导偏心、任人唯亲,也可能认为被提拔的人善于钻营、投机取巧,逢迎上司。<br></div><div><br></div> 警惕策略<br>事情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暴露自己是“无能的”和“不可爱的”,如果能够提前加以警惕并予以应对,就能避免这些情况出现,这就是警惕策略。警惕策略就是一种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的方式。<div><br>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状态特别敏感,对别人的表现过于关注,担心自己被人超越。</div><div><br></div><div>例如,采取警惕策略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习状态特别敏感,一旦学习状态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学不好,学不好就可能考不好,也就会面对失败这样的结局。</div><div><br></div><div>他也有可能去关注别人的学习状态,看到别人的学习状态很好,他会焦虑,他认为别人就会考好,就会超过他;看到别人有一本自己没见过的复习资料,他也会很焦虑,他认为别人看了这本书,就会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就会考好,也会超过自己。</div><div><br>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过于关注别人言行表现,担心被人拒绝或者抛弃,他们可能会提前终止关系,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或者拒绝关系升级以免关系升级后先被他人抛弃。</div><div><br>具有警惕策略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特别在意他人,察言观色,了解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和接纳,也容易过度解释言语中的意涵,这常会造成“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的局面。<br></div> 自弃策略<br>前面五种策略比较容易被人理解,而自弃策略就显得比较另类了。它是通过表现差劲或不可爱,用反向方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和可爱的,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补偿策略方式。<div><br>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通常的做法是让自己看起来是有能力的,但使用自弃策略的人不这样,他的表现就是失败的、糟糕的。</div><div><br></div><div>但这个失败和糟糕的局面,他并不会用“无能的”来解释,而是用缺乏动力和追求的方式来加以诠释,这样一来就维护了他是有能力的形象。</div><div><br></div><div>他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他过去曾经努力过,但并没取得成功。如果他继续努力,还不能取得成功的话,就只能说明他是“无能的”。因此,他选择了放弃努力,维持失败的局面。<br></div><div><br></div><div>些学生沉迷游戏娱乐,但从不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这孩子其实很聪明,只是不努力”,如果努力的话,成绩就能上去。</div><div><br></div><div>也有不少成年人觉得自己本事挺大,但已看淡人生、看破红尘,凡事无欲无求,在墙上写一幅字“岁月静好”或者是“难得糊涂”来安慰自己。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努力过,只是努力过并没有取得成功,所以选择了放弃努力,来维持自己是有能力的形象。</div><div><br>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通常的做法是得到他人的喜欢,避免别人的反感,但使用自弃策略的人不这样,他往往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讨厌反感的举动迫使对方抛弃自己,但对方基于某些原因而无法抛弃自己。他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是可爱的。</div><div><br>使用自弃策略的人会用自伤、自杀、自残、自我贬损的方式威胁(或控制)他人,对方基于血缘亲情、人伦道德等制约无法脱离这种关系。</div><div><br></div><div>当然,用这样的自弃策略维系关系的方式往往并不长久,当对方忍无可忍的时候这个关系也就终结了。但对使用自弃策略的人来说,他往往会寻找下一个对象,建立关系然后重复这样的一种维持关系的模式。<br></div> 自恋策略<br>多数个体是通过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进而对自我认可和接纳的,但自恋者不这样,他是通过自我的肯定和认可,进而要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div><br></div><div>自恋策略就是,即使缺乏外部事实基础,也要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夸耀等方式确认自己是有能力的和可爱的,以此来遮掩自己是“无能的”和“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div><div><br></div>具有“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的、特殊的,他们只能与其他有特殊才能和更高成就的人交往。<div><br></div><div>使用自恋策略的个体,他的能力和成就往往是平凡的或者普通的,并没有惊人之处或者突出之处,但他往往会夸耀自己具有特殊的才能,并认为周围的人无法与他对话,只有更高层次的人才能与他交流。有相当一部分“民间科学家”用的就是自恋策略。</div><div><br>具有“不可爱的”负性核心信念的个体要求过度的赞扬,对他人有一种优越感,剥削他人、嫉妒他人,或者认为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傲慢的行为和态度。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可爱,但要自我催眠认为自己是很可爱的。</div><div><br>与周围人打交道时,这类人会觉得自己是受人欢迎和喜欢的,常凸显自己的心理的优势,自觉高人一等,需要他人的赞扬。他不断去寻找顺从者、赞扬者,一旦有人不买账,他便不再理会这人,而继续寻找下一个顺从者去了。</div><div><br></div><div>若你是自恋者的朋友,你会发现他并不真正关心和理解你。他要的只是你恭维他、肯定他、赞扬他和顺从他而已。</div> 看过上面七种补偿策略,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也在使用其中一些补偿策略,你会不会怀疑自己是心理不健康的,或者怀疑上面的说法是否正确。<div><br></div><div>其实你需要知道,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只是程度上的分别,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其实都在使用一些相似的策略,他们之间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br><div><br></div><div>心理健康的人会适度使用补偿策略,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在过度使用补偿策略。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是“努力到无能为力,回避到无处可去,顺从到无所适从,归因到片面唯一,警惕到风声鹤唳,自弃到绝处求生,自恋到自我催眠”。<br></div></div><div><br></div><div>例如,有些学习科目是弱项,一般人当然都不想面对,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会选择直面弱项,努力提高成绩。对成年人来讲,为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完成自己的工作,尽管有些能力或问题是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但他仍然愿意去面对,去成长,去学习。对心理健康的人而言,那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就需要选择面对。</div><div><br>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担心面对这些问题,会暴露他们是“无能的”或“不可爱的”。在可能暴露负性核心信念的问题面前,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回避。例如,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会回避社会交往,害怕别人拒绝,这就是过度使用回避策略的表现。<br></div><div><br></div><div>心理健康的人灵活应用补偿策略<br>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策略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会灵活地运用多种补偿策略,用不同的补偿策略解决不同的问题。</div><div><br></div><div>心理健康的人灵活应用的这些策略时,我们通常称之为问题应对策略(或者应对策略),而不用补偿策略这个词。应对策略是为应对所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策略,根据问题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br></div><div><br></div>心理不健康的人不是这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补偿策略,用来应对其负性核心信念,后来继续沿用这样的策略去处理更多的问题。他们并不会依据不同的问题而使用不同的策略。因此,心理不健康的人使用的补偿策略往往是僵化的、单一的。<br><div><br></div><div>心理健康的人接受不理想的结果<br>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人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也是一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对待失败的态度。</div><div><br></div><div>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够接受失败,因为他知道人是不完美的:有些事情能做好,有些事情做不好,自己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达到极致;有些人喜欢你,就有些人不会喜欢你,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无论如何努力,都有人会不喜欢你。</div><div><br></div><div>既然自己有做不好的事情,别人有可能会拒绝你,那么我们何必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和不喜欢自己的人而烦恼呢?我们接受它就是。我们能做好其他事情,能有其他人喜欢自己,我们也可以为此而努力。<br></div><div><br></div><div>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不这么想,他们对任何的事情都有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他负性核心信念的防线。例如,凡事都要争第一。他们会认为只有得到第一才能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一旦没有得到第一,就只能表明自己是“无能的”,因此对得不到的耿耿于怀、无法接受。<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