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上)——“道”的辩证感悟

理平

<p class="ql-block">读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上)</p><p class="ql-block">——“道”的辩证感悟</p><p class="ql-block">理平</p><p class="ql-block">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天辟地地提出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其意思是说:“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道”的本质就是孕育在宇宙、自然、地球、人类社会中的客观规律,它可从“有形”的奥妙演化为“无形”的奥妙,又可从“无形”的奥妙回归到新的“有形”的奥妙,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道”就是从有形的物质升华为无形的意识,又从无形的意识回归到新的有形的物质,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简而言之,“道”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新的物质,循环往复,以致无穷。“道”就是从物质的“和”(文明)升华为意识的“谐”(文明),从意识的谐回归到新的物质的和,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这就是“道”的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渊源。总之,“道”的真缔,就是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也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还可“从善到真,从真到美(新的善)”的认识循环方面去理解,更可从哲学的辩证法角度去思维……</p><p class="ql-block">其实,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意识性的东西是构成无限精神财富的渊源。</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道”是运动变化的,非僵化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规律,就能感悟“道”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如:地球自转一周就会产生一个“明”天,这就遵循了“从日到月,从月归日’(新的日)”的循环,这“新的日”就是日月同辉,合二为“明”的一瞬间,就是黎明时天空突然一亮即太阳与月亮合二为明的一瞬间,就是自然界中光明的一瞬间,所以人们称之为“明”天,从这意义上说光明即规律,光明即是道。</p><p class="ql-block">还如: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社会)到“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从“私有制”社会回归到“共产主义”社会(新的公有制社会——公私合二为一的共生、共存、共享和共乐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着“从公到私,从私归公’(新的公)”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公与私是相对的,在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前提下,两者可互动循环,可化私为公,公私合二为一,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道。从这意义让说,我们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体制,才能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顺应规律,才能为解放全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让人人既能有物质的和,又能有意识的谐,不断实现每个人的心中和谐,让社会充满和谐的因子,最终实现和谐世界。</p><p class="ql-block">再如:人的认识循环规律,“从感性认识(善恶)升华为理性认识(真假),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悟性认识(美丑,新的感性认识)”人认识上的“道”(良性循环)就是“从善到真,从真到美’(新的善)”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学习实践始终贯穿于认识的升华过程之中。而人认识上的“癌”(恶性循环)就是“从恶到假,从假到丑(新的恶)”循环往复,自取灭亡。</p><p class="ql-block">总之,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归新的“无”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用悟性认识去把握,更需要用哲理性的辩证法去感悟和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