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滇国滇民,青铜食器</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已有烤肉、烤鱼等食品。周代出现称为“八珍”的名馔,对后世很有影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先秦时期,西周已经有了</p><p class="ql-block">“五谷”和“五菜”之说。“五谷”是指:稻、黍、稷、麦、菽,也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大豆等,而“五菜”则是葵、藿(huò)、薤(xiè)、葱、韭,《灵枢·五味》说:“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由此可见,这一时祖先们的饮食已经开始丰富起来了,但是粮食产量依然不是很高,相比较下肉类比主食更要稍</p><p class="ql-block">微丰富一些。不过那时候不论是菜还是肉都是用水煮的,也或者全部都放到一起来个大杂烩,这种做法在古代称作为“羹”。春秋战国时期,云南正处在铜器时代的发展阶段,人们过着“耕田,有邑聚”的生</p><p class="ql-block">活。农业为主要经济,家畜种类增加,狩猎大为下降。在一些出土陶器的内壁上,专家们发现了粳稻谷壳的印痕和碳化物,很多遗址有螺蛳壳堆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陶器以盘、碗为主,器底有同心圆纹,并多有稻谷印痕。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利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功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宴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云南的青铜文化是发展程度较高,影响较大的。</p><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青铜的发明和青铜器的大量使用,有了加热炊具和锋锐的切割刀具,调味也已成为厨师的又一大技能,中国烹饪的技术要素已经产生。“断割(刀工)”“煎熬(火候)”“齐和(调味)”三者成为当时的中国烹饪技术要素。</p><p class="ql-block">马鹿、鹈鹕等动物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