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本文选自《班主任之友》2023-2,仅供本校教师学习之用,请勿随意转发、传播,本文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i></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需要班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似乎是一个自明的问题。一群人汇聚在一起,当然是为了共同学习,方便授课。但实际上,班级授课制出现得很晚,16世纪在欧洲起源。在中国的兴起时间是1862年,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1903年的“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班级存在的目的,是确保知识传授的效率。与之相应的文化、规则与程序、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都是为了知识传授而服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换言之,知识学习是目的,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工具,是手段。沿袭着这一传统,班主任工作一直是工具化的,是作为一种手段在使用的。比如,班级里人格引导的功能被严重地虚化和异化了,更为重视的,乃是纪律规训,而不是人格引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显然,班级的这种定位,已经不再适合核心素养时代了。在核心素养时代,班主任工作不再只是保障性的,而是有着自身独立的意义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学生学会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学会与人交往,本身就是目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班级发展,应该有自己相对独立于教学之外的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b></p> <p class="ql-block"> 团队存在的目的,经常被表述为使命、愿景、价值观。什么是使命、愿景、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有一个精辟的概括:使命是指我能让别人得到什么,愿景是指我自己能得到什么,价值观是指如何确保使命与愿景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阿里巴巴作为一家平台型企业,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让别人得到了什么”,愿景是“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企业”,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激情;诚信;敬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团队往往需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使命来达成愿景。可以说,使命是“理由”,愿景是“目标”,价值观是“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对于班级来讲,使命可以与愿景合而为一,用愿景来概括。因为班级毕竟不是企业,班级存在的价值,并没有外部的目标,目的就是成长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间教室,又不是大企业,也要谈愿景和价值观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而且必须。就像当年周恩来自觉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班级如果缺乏愿景与价值观,往往容易沦为学校这台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意志。这样的班级,可能优秀,但很难走向卓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放弃思考愿景与价值观,意味着缺乏班级发展的自觉,仍然仅仅把自己视为工具人而不是自由人。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来自于外部的肯定,例如领导与家长,而不是来自于内在的绽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拥有自由意志的班主任,非常清楚外部的要求与班级的发展,有时候不一定是一致的。如果没有愿景与价值观的照耀,就很难对抗压力,做出正确的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课程上,当儿童阅读与应试成绩发生了冲突(虽然本质上是不冲突的),老师因而面临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时,何去何从?凭何判断?需要智慧,如研究具体问题,努力进行协调;更需要愿景与价值观的支撑,以便不因短期利益而伤害了学生的长远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例如,当班级出现了个别问题学生时,作为班主任,是把他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接纳,并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帮助他进步,还是把他当成是一个麻烦,进行限制甚至惩罚,以减少对其他同学学习的干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在考验班主任关于班级发展的内在愿景,尤其是价值观。在未加反思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决策与行动,往往是“自然的”(相当于说是本能的),遵从习焉不察的习俗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即依赖于情境而不是审慎地判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冲突,有时候是逻辑上的缺乏内在同一性,有时候是标准的不一致。比如,优等生和学困生犯同样的错误,可能得到的对待就不一样,而这对许多班主任来说,是如此的“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然”的结果,是我们在维持一个班级,而不是在领导一个班级。而一旦班主任从陷人事务中的维持者,走向真正的领导者,愿景与价值观就是必须加以思考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b></p> <p class="ql-block"> 那么,一个班级,应该拥有怎样的愿景与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班主任以及全班同学真诚朴素的想法,提炼成为愿景与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反思不断澄清班级发展方向的过程,是一个从经验感受不断地回归本质思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假如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班主任可以布置一篇自由写作给学生,要求如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请以《我理想中的班级》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叙或议论均可,建议包含以下内容(或之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描绘一幅图景,可以从一天、一周、一年的角度,详略分明地写出一个理想班级的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你认为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有哪些重要目标?你能对这些目标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你认为一个理想的班级,假如要有三条最基本的规则,按照优先顺序,分别应该是哪三条?能说明原因最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你觉得,一个理想的班级,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形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p> <p class="ql-block"> 让学生参与到班级愿景与价值观的讨论过程中来非常重要,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而且,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也会逐渐形成自己专业的思考程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班主任可能把自己能想到的目标尽可能地罗列出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业成绩持续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尽可能深厚核心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身心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人格健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师生、同学、家校、亲子关系融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成为未来对社会有用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困生和问题生不被歧视,受到关爱且持续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一个对目标进行归纳和排序,使之结构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我们的愿景可能被表述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是一家人,每个人都很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追求德性与智慧,并将为此付出热情和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愿景的表述是高度概括的,毕竟愿景不是目标,而是对未来的一种勾画。这种勾画是丰富多彩的,但底层逻辑却是永恒不变的,例如,都会涉及人格、智力以及社会化。或者说,一切好的教育,都要回答三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我们怎样对待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我们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区别在于不同的班级处境不同(地理位置、社区文化环境、生源结构、学校传统等),年级不同,班主任追求不同,最终的愿景,会形成不同的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比如在回答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这个问题上,低年级班级,或者更重视关系的教师,可能会将愿景确定为“我们是一家人”,更强调关系的亲密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而高年级班级,或者更崇尚自由独立的教师,可能会将愿景确定为“我们相互尊重,承担应尽的义务,捍卫彼此的权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比较重视奉献精神的老师,则可能将愿景确定为“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 价值观则是对愿景的确保,是对观念和行为的优先性的排序。例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彼此保持诚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相信努力的价值,朝向卓越,永不放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彼此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遇到问题,我们用非暴力的方式沟通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 同样地,选择哪些作为核心价值,如何排序,也受到了年级和教师追求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比如低年级可能会更重视“友善”,而高年级可能会更重视“合作”;有的老师更强调“诚实”,有的老师则更强调“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许多班级,不仅有愿景与价值观,还有一系列的班训、班规,甚至班歌和班旗之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如果这些文化建设缺乏内在的同一性,又不能内化为行为的话,就只能成为贴在墙上的摆设,而无法成为刻入骨髓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要让愿景与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真正的班级尺度,除了形成过程需要广泛参与和讨论,出台后需要详细解释外,还必须真实地在班级里使用起来,成为裁定行为的尺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当学生犯错且用撒谎来掩饰时,教师就必须郑重地告诉学生,人可以犯错,犯错本身是成长的一部分。但是,我在跟你交流的时候,你必须对我保持诚实,这比犯错本身更重要。最可怕的不是你犯错了,而是我无法相信你。在这种情况下,重申诚实的价值观,就有一种力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有的学生因为成绩落后而倾向于放弃的时候,教师可以帮他重温愿景与价值观,告诉他,落后并不可怕,哪怕一直落后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放弃了,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放弃了对德性与智慧的追求。哪怕你放弃了,老师也不会放弃你,因为我们承诺过,我们是一家人,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你会无条件地获得我们的爱,但是,你赢得我们的尊重,不是依靠成绩高低,而是让我们看到你的努力。一个在任何处境中都绝不放弃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班会,或者升旗仪式、期末庆典等重大活动,都是重温愿景与价值观的最好的时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教师团队的言行,不能与自己的愿景与价值观相违背。包括具体的目标,以及相应的规则,都要遵从愿景与价值观这个“班级宪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你在班级滥用排名,甚至羞辱学困生的时候,愿景与价值观,就变得可笑了。要让学生理解和敬畏,教师必须理解和敬畏,并充分地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们把一个班级想象为一个人,愿景与价值观,就是人生目标和为了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内在原则。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即愿景),人就会被短期目标所束缚,从而造成生命的巨大浪费;如果没有内在原则(即价值观)的确保,人就会被功利主义所左右,从而不断地偏离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愿景与价值观的意义,就是通过持续地塑造班级内在的解释力,减少对于外部控制的依赖,并形成了强大的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魏智渊:</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曾用网名铁皮鼓,陕西咸阳人,1973年生。专注于教师培训、课程研发、阅读研究和学校改造, 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 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橡果书院院长,曾先后兼任多所学校校长。著有 《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高手教师》《高手父母》《儿童读写30讲》等作品。</span></p>